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医疗健康 > 卫生健康
最不健康的20种水果吃法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01-10 14:41:57

   1、人工合成VC无法取代水果

  存在于水果和蔬菜中的天然维生素C,与人工合成维生素C相比,有一个不容忽视的优点,那就是很多水果和蔬菜中存在的维生素C是以两种物质,即维生素C与维生素P组合的状态存在的。在人体组织中,维生素P能协助维生素C发挥作用。而人工合成的维生素C则是纯药物制剂,其效果远不如天然维生素C。此外,服用维生素C药片往往用量较大,如长期服用可在体内生成大量草酸,成为肾结石的物质基础。而水果、蔬菜中的维生素C并不会使尿中草酸过高。

   2、肥胖者别大量吃水果

  只吃水果,当心患上胖人易得的血糖或血脂过高等疾病。因为水果本身富含糖类,如果你吃太多糖类食物,又少运动,会发生血糖或血脂过高的问题。这一点,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和脂肪肝患者,还有只吃水果餐减肥的MM们,以及孕妇们要特别注意。

   3、水果不宜榨汁喝

  如今越来越多的家庭购置了榨汁机,觉得喝新鲜的水果汁既美味又方便。但营养专家提醒,除牙不好的人外,水果最好不要榨汁喝,直接食用更营养。

  因为喝水果汁会减少人们对水果中富含的纤维素的摄取。而这些纤维素具有预防和减少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的保健功效,还能有效地刺激肠胃蠕动,促进排便。

  此外,直接食用水果容易产生饱腹感,而喝果汁会不知不觉摄取过多热量和糖分,增加患病几率。

   4、切好的水果要少买

  水果是维生素C的主要来源,维生素C容易在空气中氧化,高温及阳光都会使其流失,而预先去皮、切开的鲜果,营养成分可能会减低。英国消费者协会做过一项研究,测试在超市售卖的预先包装的切开蔬果的维生素C含量,发现13个样本中,4个样本的维生素C含量比参考书记载的维生素C含量低一半。

   5、切好的水果处理不当易受细菌污染

  水果表面容易受污染物、化学物品、动物排泄或沙门氏菌等细菌污染。假如新鲜水果没有经消毒处理,水果表面便可能会有沙门氏菌类。而用刀具切开没有清洗的新鲜水果时,受污染的水果外皮的细菌会经刀传给食用部分。切开的水果在室温下存放太久,细菌便会滋生。

   6、水果被冻后会产生有毒物质

  营养专家提醒说,水果受冻后,更容易产生亚硝酸盐,而食用过量的亚硝酸盐,会引起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

  顾客学会识别水果是否被冻很关键。橘子、橙子冻了以后,表皮的油脂渗进果肉,果肉就容易发苦。水果冻了的表面一般都发黑。

   7、吃不熟的香蕉会导致便秘加重

  香蕉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其很大一部分不会被消化和吸收,但能令粪便的容积量增大,并促进肠蠕动。

  同时,香蕉的含糖量超过15%,且含大量水溶性的植物纤维,能引起高渗性的胃肠液分泌,从而将水分吸附到固体部分,使粪便变软而易排出。不过,这些作用只是熟透的香蕉才具有的,没熟透的香蕉可能会起到反作用,它含有较多的鞣酸,比较难溶,且对于消化道有收敛作用,会抑制胃肠液分泌并抑制其蠕动,如摄入过多就会引起便秘或加重便秘病情。

   8、吃芒果需预防过敏

  芒果中含有大量的果酸、氨基酸、蛋白质等,这些物质中含有刺激性物质比较多,接触到人体的皮肤后,就会造成过敏,严重者会出现红肿、疼痛现象。但并不是每个人吃芒果都会发生过敏,而且即使有过敏,各人的反应也不同,有些人吃了当天就有反应,有些则要过两三天才会出现症状。

   9、橘子吃过多全身会发黄

  橘子含有胡萝卜素,由于短期内大量摄入柑橘(每天吃1~2斤以上)或胡萝卜等,肝脏不能及时将胡萝卜素进行代谢转化为维生素A,使血中的胡萝卜素的含量骤增,导致黄色色素沉着在皮肤和组织内,从而引发了胡萝卜素血症,造成皮肤发黄。

   10、忌饭后立即吃水果

  饭后立即吃水果,不但不会助消化,反而会造成胀气和便秘。因此,吃水果宜在饭后2小时或饭前1小时。

  

 [1] [2] 下一页
来源: 99健康网 作者: 编辑: 巫婧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