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医疗健康 > 儿童健康
喂奶 怎样知道宝宝饱了没?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01-10 14:22:03

  这天一位初为人母的年轻妈妈打来咨询电话,从电话里的声音可以听出她的心情很焦急:“母乳喂养怎么才知道宝宝吃饱了呢?我的母乳不足,有什么办法能让我的乳汁更多些呢?我真担心宝宝吃不够,长不好。”

  我们来解答这两个问题。首先,怎样才知道孩子吃饱了呢?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粗略估计:

  1.如哺乳后婴儿有满意的表现,并能安睡2小时以上,则每次喂奶15~20分钟即可。

  2.观察婴儿的体重增长情况,若体重增长良好就表明奶量足。怎样才算体重增长良好呢?小儿体重增长速度与年龄有关。生后最初3个月长得最快,约每周增加200~300克,其后渐慢。3~6个月大时,每周增加20~100克。总而言之,4~5个月时体重约为初生体重的2倍,1周岁时约为3倍。若孩子的体重增长速度符合上述情况就说明体重增长良好。

  3.若婴儿体重增长慢,就要了解母乳是否充足,可以通过以下方法粗略估计奶量,喂奶前、后各称体重1次,其差额就是食入的奶量。把整天各次摄入奶量加起来就得到每日平均奶量。例如全日乳量为800毫升,根据每100毫升母乳含68千卡热量,再根据小儿的体重推算全日所需的热量,两相比较便可知热量是否与需要热量接近或相差甚多,从而调整摄入的奶量。3周至1岁的小儿,每次所需的热量一般为100~110千卡/千克(体重)。

  确实,有很多初为人母的年轻妈妈为乳汁不足而寝食不安。以下介绍一些简便有效的方法促进母乳分泌,以解燃眉之急。

  早开奶、勤吸吮这是促使乳汁增多最有效的方法。乳汁的分泌是泌乳反射和喷乳反射共同作用的结果,及早给婴儿吸吮母乳,通过刺激乳头及乳晕上的神经末梢,反射性地使脑垂体释放催乳素和催产素,它们经血液循环至乳房。催乳素能促使乳腺细胞分泌乳汁,吸吮次数越多,乳汁分泌就越多;催产素则促使乳腺导管肌肉收缩,使已分泌的乳汁经输乳管从乳头喷出,这种喷乳反射使婴儿更容易、更多地吸吮到母乳。宝宝吸吮次数越多、越有力,这种反射就越强烈。所以刚出生的婴儿一天至少要喂8~10次,尤其夜间更要坚持喂哺。

  要有正确的哺乳方法每次哺乳时母亲应取轻松舒适的体位,用乳头轻触婴儿口唇,当婴儿口张大的一瞬间,柔和地将乳头引入他口中,使他能含住乳头和大部分乳晕,呈“鱼嘴”样口形,舌头位于乳头下,勺状环绕着乳头。这样在吸吮时才能充分挤压乳晕下的乳窦,使乳汁排出,同时还能有效地刺激乳头上的感觉神经末梢,促进母亲泌乳和排乳反射。每次哺乳时一侧乳房吸空后再喂另一侧,每侧至少10分钟以上,以充分排空乳房。这不仅有利于泌乳,还可让婴儿吸到最后一部分脂肪含量较高的乳汁,有利于婴儿生长发育。早产儿或小婴儿由于吸吮力差,往往吃几口就睡了,此时可轻拍他的面颊,轻轻拧他的耳朵,唤醒后继续哺乳,如果仍然不吃,待醒后再给他吃饱。否则,每次都只吃几口,不利乳房排空,会使乳汁日趋减少。

  保证充足的营养哺乳期母亲每天摄入的营养,除供给自身的营养需要外,约50%~60%都转变为乳汁。因此,每日饮食中保证乳母有充足的营养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蛋白质的供给直接影响到乳汁的质量。每日膳食中应尽量选用蛋类、瘦肉、乳类、大豆及豆制品中的优质蛋白质,进食一定量的绿色蔬菜、水果,以补充各种维生素。同时,特别注意供给一些催乳的汤类,如鲫鱼汤、猪蹄黄豆汤、酒酿煮蛋等,以促进乳汁分泌。还可以加服中药催乳,如当归、木通、炒川芎、王不留行、黄芪等,或针刺乳根、膻中、足三里等也很有效。

  要有愉快的情绪母亲的心理因素是母乳喂养成败最关键的因素。乳母心情舒畅、情绪稳定,会促进乳汁分泌;相反,不必要的担心、焦虑和紧张会直接影响泌乳,因此,一旦母婴一方生病,暂时不能哺乳时,母亲千万别着急,要坚持每天挤奶,排空乳房,以保证乳汁不断分泌,病愈后仍可继续哺乳。

  乳母要保证充足睡眠由于昼夜频繁哺乳,母亲感到疲劳。睡眠不足、过于疲劳都会使乳汁分泌减少。因此,要调节好生活节奏,以便保持体力,并有充沛的精力喂哺宝宝。

  另外,家庭中每个成员都应成为母乳喂养坚定的支持者和鼓励者。不要一遇到婴儿哭闹或奶量不足,就责怪母亲乳汁不养人,匆忙给宝宝选择昂贵的奶粉。实际上,此时应寻找原因,然后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来源: 家庭医生在线 作者: 编辑: 巫婧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