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山两起学生事故,折射的是农村教育之痛,更是城乡二元结构之痛。让农民“就地享受城市生活”的路子,还得长期探索
仅仅过去24天,河南省光山县又一次进入舆论的漩涡:继去年12月14日23名学生被歹徒砍伤后,今年1月7日又有4名学生在上学路上溺水身亡。想不到,本报曾经的担忧,竟然变成了惨痛的现实。
2012年12月18日本报《“光山学生伤害案”何以发生》中曾报道:“校园惨案已经过去,但更令周锋忧虑的,是留守儿童的道路交通安全问题。”采访中,县教体局副局长周锋主动提出他的担忧:“家长外出打工,孩子只有交给老人。老人开个蹦蹦三轮车,‘拼’上三四个孩子一起拉到学校,怎能不让人揪心?”
这次不是蹦蹦车出了问题,而是步行上学的孩子出了事故。不幸的是,这些孩子仍全是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有的第二天才赶回。汲取上次的教训,光山县第一时间公布信息并迅速处理责任人。但深层次问题不解决,悲剧还会重演。留守儿童安全问题,不仅是光山之痛,更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分割之痛。
赶赴光山,记者不忍再听孩子亲人痛彻心扉的哭声。23名学生被砍后,抢救中仅有两三个母亲陪伴,没有一个父亲到医院。而这次4名孩子所在的3个家庭,父母也长期在外地打工,直到过年才回来。学校去年10月就已发布《告家长书》,希望家长接送,12月21日召开家长会再次强调接送的必要性。但孩子的父母多数在遥远的城市,如何来接送?
光山是个劳务输出大县,80多万人口,有30万人在外务工。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农民走南闯北,外出务工者最多时有1700万之多。他们靠辛勤劳动支撑起全家的希望,他们在颠沛流离中常常梦想着回家享受天伦之乐。但他们回家的路还很漫长。就业是民生之本,中西部相对落后的经济无力满足这么多农民的就业所需,直到2011年河南省内就业人数才首次超过省外。要让其余八九百万人回到家门口,需要艰苦持续的努力。让老人孩子陪他们融入城市,目前更受到诸多限制。河南让农民“就地享受城市生活”的路子还得长期探索。
崎岖的道路、破败的学校、散落的村居,构成了农村的常见图景。在光山部分山区,道路狭窄崎岖,有的只能通过一辆车,有的根本无法通行。发现儿童溺水后,由于道路不通,大人只能抱着孩子奔向无法靠近的救护车。有人质疑,为何不用校车接送孩子?当地村民说,校车只是一种奢望,即使有了城里的校车,道路还不具备通行条件呢。
配备校车,国家只是出台了政策,钱还得地方配套。有人算了笔账:有200多名孩子的南向店乡天灯小学,按错峰上下学,至少需要配置两台校车,大约得80万元,而不吃不喝,将全校学生的全部公用经费集中起来,也才有10万多元。一个县有10万学生,配置校车费用得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字。购置校车要钱,配全职保安要钱,地方财政压力特别大。1993年,教育经费占GDP4%的目标被写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然而,近20年的努力后,才终于在去年基本实现了这个目标。而在其中,农村教育又真正享受了多少?农村孩子的安全设施投入又能占到几何?着实令人深思。
没有安全,何谈教育?没有教育公平,何谈社会公平?光山之痛,折射的是农村教育之痛,更是城乡二元结构之痛。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要求,“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有了政策指向,更需具体落实。祈盼光山悲剧不再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