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教育频道 > 教育新闻
上海南京破解体校选材难
运动队办到名校内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01-09 10:31:46

  制图:蔡华伟

  如今,大部分体校都面临着选材难、选材面急速萎缩的困局。究其原因,媒体陆续曝出的前举重冠军邹春兰做搓澡工、体操运动员张尚武街头卖艺等“鲜活”的例子已经非常直观地给出了答案。文化缺失、出路难寻,运动员个体对未来发展的焦虑也一次次地拷问竞技体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借来名校名师

  提升体校“身价”

  元旦假期刚过,江苏省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的体育馆里已经热闹非凡。十几名小队员正在进行一场排球比赛,扣杀、拦网,队员们的动作有板有眼。教练吴乃常在场边专心看着,不时地高声指点几句。

  很难想象,这里进行的是中山东路体校男子排球队的一次专业训练。

  作为体校教练,吴乃常对发生在身边的变化有着深刻感受。“现在的训练已经不同于以前的专业队管理。队伍办到了学校里,体育生也有了更多上好学校的机会。”他说,“我的队员都在游府西街小学或者周边中小学读书,放学后才到这里训练。现在家长对于孩子的文化课越来越重视,我们也不希望孩子因为练体育把学业丢下。保证了他们的全面发展,排球这个项目以后才会有人练。”

  将运动队办到有条件的学校去,已经成为南京体校在转型过程中的有益探索。市队校办,在更好地利用学校优质资源的同时,也为体育生提供了与普通学校学生相同的文化课学习机会,体校自身的“身价”在无形之中得到提升。

  南京市体育运动学校副校长唐力说,现在家长送孩子上体校,还要看体校和哪所学校合作办学,文化课的教学情况也成为他们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过,唐力表示,这样的尝试也存在局限性。像乒乓球、羽毛球、篮球、排球等项目,在学校开展得多,对体育生的需求量也大,要找到合作的学校相对容易。相比之下,举重、摔跤、柔道等项目,由于普及率低,只有专业体校才能开展,因此在培养方式上还很难实现突破。

  除了在学校里进行体育训练,体校自身也在加强学生文化课学习上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在上海,许多体校与周边学校签订了“托管”协议,把老师们请到了体校中来。上海市体育运动学校从2011年10月起,就把文化教学交由北虹中学“托管”。北虹中学不仅派出“名师”为体校生教学补差,双方更共同展开课题研究,探索适合体校学生学习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

  在徐汇区的位育体校,“双跟制度”也为保障运动员的文化课学习提出了硬指标。蹦床教练高伟峰介绍说,所谓“双跟”,就是文化课老师去看训练课,教练员去跟文化课,而且有相应的考核制度,“家长会也都要求我们教练员出席,如果运动员文化课成绩不过关,就不能参加比赛。”

  追求全面发展

  补上育人“短板”

  目前的中国竞技体育还是离不开专业体校的支持。但不可否认,在大部分体校,文化教育缺失已成为运动员培养过程中的“短板”。

  “我们的孩子练了体育,以后还能不能上学?”现如今每当招生时,体校的教练们总会听到家长这样发问。

  “体校之所以会面临选材难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因为出口太窄。”唐力说,“对于体校生来说,他们在进校时对自己未来的期盼基本上都是能够进专业队或考上大学,几乎没有人愿意从体校毕业就直接就业。现在城里人基本上都是一个孩子,家长都想让孩子能有个好出路,但目前,体校还很难保证这一点。”

  上世纪80年代,上体校意味着中专学历、干部编制、包分配、农转非等,这些优惠政策为当时的体校增添了巨大的吸引力。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当曾经的优势已不复存在,如今的体校又该靠什么与社会学校竞争?

  “体校要发展,关键是体育人的观念要转变,”上海市体育局副局长郭蓓认为,要把发展理念从单一的“夺标”转变为“育人”。“体育生必须要有文化保障,这可以让他们受益终身。以牺牲人的全面发展去追求锦标,与现代的体育理念格格不入。这样孩子们即便以后不能走体育这条路,也有很多的选择。我们要让包括运动员在内的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长。”

  加强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已成为社会共识,上海市也为此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实现了制度上的保障。2012年,上海市委发布了3号文件,明确了包括学生体质增强、后备人才培养、运动员文化学习、体教结合运行机制与保障在内的四方面主要内容,提出了“体教融合”的发展方向,并对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双方的职责作出了明确规定。

  为学生的未来多一份考虑,体校自身的发展才能多一分空间。高伟峰说,“教练本身也是教育者,和老师一样,愿望都是希望学生成才。这也是现在我们教练愿意更多地配合老师、配合学校的原因。作为教练,总是希望能招到好苗子,只有把体校的文化教育搞上去,孩子们的未来才会有保障,家长才会放心地把孩子交到我们手上。”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 记者 季芳 编辑: 刘彩娟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