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医疗健康 > 儿童健康
别给孩子穿过于成人化的衣服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2-12-30 12:20:37

  核心提示:日前,有媒体报道,东莞一幼儿园发生5岁男童滑滑梯时,不慎被衣领绳勒脖导致窒息身亡的悲剧。相关内容也在微博上被广泛转发、评论,遭遇不幸的男童当时身穿一件有帽子的休闲服,帽子的周边有收紧绳。孩子在玩耍时,这根打了结的帽绳,卡在了滑梯上,并勒住其脖子,造成窒息死亡。

  不难发现,如今,越来越多的童装趋于成人化,成了迷你版的成人装。铆钉、皮草、水钻、亮片等时尚元素被用于童装上,衣服变得时髦了,但这些时尚元素可能会藏着“暗雷”。事实上,通过网络搜索发现,东莞这名儿童的惨剧并非孤例,在广西等地也曾发生过儿童被衣服上的绳索勒死、拖死的案例。

   童装趋于成人化,其实并不好

  据了解,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化委员会曾针对童装安全问题的事故进行调查统计,发现由儿童服装上的拉绳、装饰绳等所引发的儿童安全事故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年龄为2至8岁,在游乐场玩滑梯时,被帽子或领子上的绳子勒死;另一类是年龄为7至14岁,在移动交通工具上,儿童夹克衫和运动衫下摆处的拉绳被车门和自行车等挂住,导致严重受伤甚至死亡。

  那么,在选择孩童的服装时,家长们应该注意哪些事项?我市稠州医院儿科主任夏文芬认为,最好宽松、舒服,以棉质为主。事实上,款式时尚的童装往往适合具有较强自我保护意识的孩子。为此,夏主任针对多种情况提出了部分建议。

   尽量不让孩子穿戴有毛领的衣物

  市民吴女士觉得,把女儿打扮得漂亮时尚是件很开心的事,于是她在给孩子购买服饰时往往会选择有当季流行元素的衣物。不久前,吴女士特地为孩子买了全是铆钉的头箍以及毛茸茸的皮草外套。

  “家长们最好不要让孩子穿戴有毛领的服装或者毛茸茸的帽子。”夏主任说,在以往的病例中,他们曾发现不少孩子其实对毛领过敏,细小的毛被孩子们吸入体内,从而导致经常咳嗽。检查结果显示,毛领才是很多孩子咳嗽的罪魁祸首。

   选择扣子不多的服饰

  面对一款有许多扣子或铆钉、水钻、亮片的服饰,即使它再好看,医生也会建议家长不要购买。因为扣子、铆钉等装饰物,很可能会被孩子吞咽造成窒息。夏主任也遇到过误食衣服扣子或者被服装上尖锐装饰物戳伤的小患者。

  在给14岁以下的孩子购买服装时,安全应放在首位。首先应选购做工精细的衣物,以保证纽扣、带子等不容易脱落,从而避免儿童因误食等造成意外伤害事故。

  “孩子好动,如果衣服上的扣子等小物件多了,容易被他们摘下来把玩,甚至放入口中。”夏主任说,实际上,让孩子穿简单的服饰是最佳选择。大人们在判断孩子穿着的衣裤是否舒适时应注意,如果是上衣,大小、尺寸要合身;如果是下装,则在孩子穿上后,伸手拉一拉孩子的裤子或裙子,仍有活动空间的话表明是大小适中的。

   鞋子要合脚透气

  孩童就不会得脚气?这可不一定。记者了解到,有的孩子穿了皮革材质的筒靴、马丁靴,因为不透气,到了晚上,孩子的双脚不仅变得臭臭的,有时还会长水疱。

  “被送到医院看脚气的孩子中,有的只有两三岁。”夏主任说,由于孩子好动,时常跑动,双脚最容易出汗,所以合脚、透气的童鞋才适合孩子们的脚丫。

   买童装安全应放首位

  记者还了解到,衣服上亮晶晶的小亮片,也有很大的安全隐患。根据欧盟等地的规定,这些配饰要能承受70牛顿的拉力,也就是说,成人用力拉扯也扯不掉。然而,市面上很多童装的小亮片等饰物,孩子一抠就下来,很可能被孩子吞咽而造成窒息。

  还要注意的是,孩子衣裤上的绳索不要太多,像那种有长长的带子系着绒球的衣帽,看似可爱,其实挺危险。因为绳索、腰带配饰很容易使孩子被车辆、门等卡住或卷住,酿成事故。欧盟等地也做出规定,7岁以下的儿童帽子、童装颈部不能有任何绳索;7岁以上的儿童服饰,对此类绳索的长度等也有严格规定,就连腰、脚等部位的绳索也有严格规定。

  另外,自今年8月1日起,我国正式实施纺织产品强制性新国标《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取代了之前实施的2003版国家标准。在新国标中,婴幼儿服装的年龄范围从2周岁扩大到了3周岁,新国标将童装分为A、B、C三个等级,并对甲醛含量、PH值和异味等相关指标做出了严格的界定。然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商家对此规定并不了解。

来源: 义乌新闻网 作者: 编辑: 刘彩娟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