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铁路、一座炮楼,曹文通还原了战争年代的炮楼原貌
曹文通向记者展示他亲自安装的“无死角炮楼防盗系统”
一座抗日战争时期遗留下来的炮楼,一段百余米的废弃铁轨。河北省沧县老人曹文通,用26年的时光和全部财产,守护着京沪铁路线上一段“红色”的历史记忆。
初见曹文通,很难想象眼前这个满脸皱纹、身躯佝偻,似已至耄耋之年的老者只有63岁。曹文通指着眼角一条长约2厘米的伤疤告诉记者,“前两天下完雪后,推砖滑到了沟里,差点没命!”
炮楼位于沧县捷地乡东侧。记者看到,经过曹文通多年的守护和修缮,炮楼仍保留了初建时的原始样貌,“砖砌结构,桶式造型,楼顶设有瞭望台和射击孔”。炮楼西侧甚至还保留着一段长约200米的老式铁轨。炮楼四周并没有建筑,北临京杭运河分段,南靠大片农田,东侧不远是改道后的京沪铁路线,距离最近的房屋,还要走过10余米的“石板桥”。
26年的守护
曹文通告诉记者,自1986年一家人住进炮楼,至今已有26年的时间。炮楼里环境不好,冬冷夏热,儿女长大后搬了出去,连上了年纪的老伴,也因为住得辛苦,开始和他闹起了意见。
“1986年的时候,京沪铁路沿线的炮楼开始被拆毁,当时主张破旧排险,用炮楼的砖土到村里盖房。我主张留下一处,这是历史遗物,是证据。可是村民们不理解,偷偷挖土,偷偷拆楼。于是我找政府、劝邻居,没有办法,只好带领全家住进炮楼,一边修缮,一边和‘主拆派’打起了攻坚战。”曹文通说。
这一住,就是26年,曹文通在村里的房子只剩下地基和残垣。2003年,京沪铁路线改道,曹文通几经周折留下了炮楼前200余米的原始铁轨。如今,炮楼和铁轨,也成了他生活里一成不变的守护。
曹文通说,“我当过5年兵,当年家里祖辈有亲人被侵华日军枪杀过,知道爱国就必须舍身忘我。而且有‘上面的领导’说过,像这种京沪铁路沿线的老炮楼,现在全华北地区只剩这一个了,都是当年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侵略中国的铁证,不能让这段历史断在我们这一辈。”
穷尽财力修缮炮楼
曹文通告诉记者,最初几年,炮楼破旧欲倒,他自己出钱买料,自己施工,将炮楼“正”了过来。炮楼周围阳光充足,土质好,很多人来挖土,更有人偷拆炮楼青砖卖钱。曹文通多次和拆楼队正面冲突,日夜坚守才让炮楼存留至今。
为了防盗,曹文通给炮楼安装了8处摄像头,没上过几年学的老汉硬是学会了监控技术,被他称之为“无死角炮楼防盗系统”。
曹文通算了这样一笔账,一个摄像头的造价600元,修复炮楼的材料几年加起来万余元,26年来,靠打零工才勉强修复了炮楼。如今自己每月的收入是村里100多元的养老补助。虽然炮楼2008年被选入沧县重点保护文物,但政府给予的补助也是杯水车薪,他已经一贫如洗。
炮楼变身爱国教育基地
虽然经历了诸多磨难,但曹文通仍然庆幸守住了炮楼。他告诉记者,他变成了讲抗战故事的“曹爷爷”。而炮楼,则成了许多人眼中的“红色回忆”。
“这几年来了解炮楼听抗日故事的人越来越多,一年几百人吧。过去人们觉着炮楼碍眼,现在大家能理解我了。炮楼虽然是日军侵占中国的罪证,可是发生在炮楼那个年代的故事,让咱们知道,战争带来的伤痛是什么。”
曹文通说,虽然他经历过两次栓塞,身体情况不好,但只要还能坚持,还是想守下去。
他表示,现在交通越来越便利,天天能看到列车往来,希望更多的人趁他还能讲,来看看炮楼,来听听当年抗日战争中的“红色故事”。
谈到再守下一个26年,曹文通沉默了片刻,爬满皱纹的脸上挤出一个笑容,“身体不行了,找不到接班的,就靠政府帮助了。”200余米外,京沪铁路新线上,又一辆列车呼啸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