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12月26日电山峰如蛟龙蜿蜒,江水似玉带环绕,出杭州市桐庐县城,沿富春江溯流而上,因鸬鹚众多而闻名的芦茨村沿江展开。村委会主任傅初荣自豪地说:“我们芦茨村民天天都在富春山居画中游。”
像芦茨这样的“美丽乡村”在浙江已经越来越多。浙江开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以来,改造农村人居环境,凸显江南水乡特色,实现农民就地增收致富。“美丽乡村”成为浙江新农村建设的响亮品牌,也成为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有益探索。
“面子美,里子更美”,魅力乡村再现江南
几年前,杭州市桐庐县江南镇环溪村垃圾乱放、污水乱排,一到夏天,臭气熏天。经过环境整治,环溪村“废水有了家,垃圾有人拉,村头有树荫,河里有鱼虾……”说起现在的家乡,村民周忠平念起了打油诗。
走进“中国大竹海”湖州安吉,举目四望,竹海森森随风起伏,宛如绿浪翻滚。竹海深处的报福镇大溪村,青砖绿瓦的古朴民宅掩映在群山之中,游人络绎不绝前来领略“美丽乡村”的风采。“村里环境好,村民精神足。”村民翁建英说。
一个个大溪让安吉“美丽乡村”声名远扬。2012年9月,安吉县荣获联合国人居奖,这是中国自1990年参与联合国人居奖评选以来,唯一获此殊荣的县。
“如今,越来越多的浙江人自豪地说,农村真美!”浙江省农办副主任余振波说。在浙江,所有村庄都和环溪村、大溪村一样,村容环境整治被纳入政府财政支出范围,农村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大“变脸”。
十年前,浙江省做出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决策,开展垃圾清理、污水治理、改水改厕、河道洁化整治,投入资金707.36亿元,一万多个行政村环境得到整治。
五年前,浙江省决定在全省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把建设生态文明与建设新农村有机结合起来,将农村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的美好家园,让农民共享现代文明,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美丽乡村’不光美了乡村环境,也美了千家万户,让万千农民的素质得到提升。”丽水市遂昌县大拓镇大田村党支部书记陈巧会说,现在村庄成了漂亮的农庄。
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农民过上城市生活
家住杭州余杭区花园村的76岁农民曹奶奶前段时间突发心脏病,医生建议她装一个心脏起搏器,器械要3万元。因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她自己只花了一万多元。同曹彩娥一样,越来越多浙江农民的医疗待遇与城市居民的差距逐步缩小。
“‘美丽乡村’建设不光要整治村庄环境,更要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倾斜,让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城乡均等,农民市民同待遇。”浙江省农办主任章文彪说。
“美丽乡村”建设5年来,浙江农村的社区医院、邮局、阅览室等公共服务机构纷纷建立,曾经制约农村发展的公共服务“短板”正在补齐。如在杭州范围内,社区、村文化活动室覆盖率达74.6%,基本医疗保险就医实现“一卡通”,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全覆盖……
舟山市定海区干览镇新建社区原本是个小渔村,前些年,渔家生活的艰辛让许多人放下渔网外出打工,这里成了“空心村”。两年前,村庄环境整治让这里大变样,村民纷纷开办渔家乐赚“生态钱”。外出打工十多年的村民袁善娟也回乡创业开办渔家乐。“能在家门口赚钱过上好日子,是我的梦想,开了渔家乐以后,每年的收入有十多万元,梦想正在变成现实。”袁善娟说。
村庄美了,致富的路更宽了,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增强了。据浙江省农办统计,截至2012年底,浙江农家乐直接经营收入达到84.4亿元。
长期研究“三农”问题的浙江省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顾益康表示,“美丽乡村”建设在改造乡村环境、提升农村公共服务的同时,带动农民持续增收,让农民在农村过上了现代化的城市生活。
打破城乡制度藩篱,“三化”同步势头初现
2011年,浙江被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确定为唯一的农村改革试验联系点,率先探索缩小城乡差距、加速农村发展的一系列制度改革和创新。
“浙江在农村土地制度、集体产权制度等方面改革创新,积极集聚城乡一体化‘动力’,推动‘三化’同步,确保浙江整体发展继续走在全国前列。”顾益康说。
有序引导工商资本投资农家休闲旅游开发、变“生态优势”为经济优势、实现资本与农户“共赢”成为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突出特点。据浙江省农办统计,现在浙江每年用于“美丽乡村”建设的资金有100多亿元,其中三分之二来自工商企业。
在改造农村人居环境的同时,横亘在城乡之间的无形之“墙”逐渐被推倒,农民富得长久、农村美留得住的长效机制正在形成。
“农村到处都应该成为‘美丽乡村’,既是农民幸福生活的家园,也是市民休闲旅游的乐园,村里人能享受到城里人的便利和各项公共服务,这是我们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目标。”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