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股市最大的变化莫过于供求关系的变化。股票发行制度的市场化改革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股票供给,股票不再是稀缺资源。
“股票供应+产业变化”引发股市变迁
影响股市的另一大变化来自产业。由于我国企业从最早的“三来一补”到后来的贴牌生产,绝大多数都是依靠模仿,缺乏原创性。以往企业融资基本依靠银行体系,资金成为很多企业的壁垒。但2007年以来,随着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被彻底打通,包括PE/VC、新三板、创业板等都将成为普通企业实现融资的渠道,资本壁垒不复存在。逐利的资本自然会进入那些利润率高、技术要求低的行业,通过引进生产线、简单模仿,而实现快速盈利。
这一结果也非常容易导致行业的产能过剩,而产能过剩对应的则是毛利率的下降。当法人股东,面对利润率长期下降趋势,而当前资本市场能够给予该公司较高的估值,必然会选择在股票市场套现出逃。
未来,随着越来越多的限售股上市流通,这一趋势将会变得越发明显。
个股结构性分化成必然
以往,个股的股价往往由场内买卖双方决定。但近年来,随着股票供应的增加,以及大宗交易制度松绑、IPO发行市场化改革、融资融券、金融衍生品等制度性变革和新业务开展,产业资本、另类资本等不同类型的资本主体进入市场。市场参与各方认可的价值,将逐渐成为衡量股价的唯一标准。
比如,法人股东,如果他认为公司股价高于其认可的价值,可以通过大宗交易、再融资等方式,或变现所持股权,或增加股票供给,起到平抑股价的作用;若产业资本认为市场低估,不仅不会抛售股票,反而会进行增持。
当然也肯定会出现另一种情况,一些行业内没有核心竞争力公司的股东,面对公司毛利率下降趋势,而公司股价仍有较大空间,选择通过减持股票来实现退出的话,这些公司的股价大幅下跌将是大概率事件。
目前,我国股市正进入漫长的价值重构过程,未来整个市场香港化、国际化的趋势将不可避免,个股出现结构性分化:一方面,可能会产生仙股;但另一方面,那些身处广阔发展前景行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公司,则有可能持续走强。
资产配置须紧盯资产图谱
近年来的证券市场改革和创新的不断推进,更重要和长远的意义在于,整个金融市场将被彻底打通,其结果必然是资本市场回报平均化。这要求我们需要从资产图谱的高度和广度来看待投资。
从风险收益率从低到高的排序看,资产图谱由储蓄、债券、股票、实业投资、VC/PE、对冲基金、房地产、艺术品等组成。过去,因受流动性等因素影响,各类资产在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同涨共跌”格局。比如,近年来,资产图谱中任何一个领域似乎都难以轻松赚钱;而在2007年前,除了储蓄、债券等收益较低外,股票、VC/PE、对冲基金、房地产、艺术品等领域都能轻松赚钱。(作者系东方红资产管理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