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有种药叫喉症丸,效果那么好,又便宜,怎么买不到了?”“小时候吃过一种小儿消食片,只卖几块钱,现在基本买不到了,能买到的都好贵。”
面对药店中琳琅满目的产品,不少市民怀念起记忆中那些便宜又管用的“经典药”。连日来记者调查了解到,利润优先、买架位、“假”创新等多种因素将低价药品推上绝境,为数不多的“坚守”药企面临“赔不起”的尴尬境地。
◎药店推荐“利润优先”
12月23日下午,记者以购买儿童助消化药品为由来到一明大药房,工作人员首先从与视线平齐的高度取下“健儿消食口服液”向记者推荐,10ml×10支装,售价19.5元。其次推荐“醒脾养儿颗粒”,2g×12袋装,售价19.8元。随后,又推荐了“小儿七星茶颗粒”,7g×10袋装,售价15.6元。见记者仍不满意,工作人员又推荐了“小儿喜食颗粒”,售价12.5元。记者最终未能买到市民提到的小儿消食片。
从事药品推销业务多年的徐建介绍,一般来讲药价越高,药店利润就越高,作为经营者,药店推荐的第一准则是利润,其次是疗效。
◎“买架位”催生恶性循环
走访中记者发现,药店工作人员首先推荐的药品,都是摆放在药架最显眼位置的药品,即高度与成年人视线平齐。而便宜药品,都在药架的最底层或角落里。“最先看见的不一定是药效最好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说,为了使药品销量增大,不少药企“买架位”即买药架的有利位置,使顾客第一眼就可以发现。根据药店档次、地段、销售能力等不同,“买架位”的费用不尽相同,这种情况几乎存在于所有药店中。
而这笔花费转嫁到药品价格中,最终由顾客埋单。
◎动辄换个包装就涨价
“本来是瓶装,改成了一板一板的,价位也贵了好多。”不少市民表示,不少药品动辄就换包装,换一次涨一次价。
据介绍,不少药企为追求更高利润,一次又一次换包装,“新瓶装旧酒”的药品身价数倍增长。
◎“假创新”实为牟暴利
近几年,国家不断提高药品创新的门槛,但几年前,药品创新也成为药企赚取暴利的手段,加速了低价药的灭亡。
有的药企根本不具备研发新药的实力,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将低价药品停产,“东拼西凑”研发出所谓新药,然后高价出售。
◎“坚守者”面临亏损尴尬
“老济南”张先生还记得,多年前有一种治疗咽喉炎症的药品“喉症丸”,价格很低但疗效很好,只是现在很难买到。对此,喉症丸生产企业山东宏济堂制药集团工作人员张珊表示,目前,该药每盒只卖两三块钱,但“基本不生产了”,因为“确实赔不起”。
张珊介绍,因价格低疗效好,该药一度卖得很好。但因为利润低,渐渐不受药店青睐,因担心涨价会影响销量和公司声誉,该药品一直保持极低的价格,每生产一盒都在赔钱。目前,有客户大批量订购时,尚可坚持生产,此外已基本不再生产。其他很多记忆中的“经典药”,已经以同样的方式渐渐退出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