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包新放在门口吃番薯饭。
②麻正帮和同学吃营养餐。
③溪下学校的孩子们。
当凛冽的寒风掠过城里吃饱穿暖的孩子身边,呼啸进大山时,包新放、麻正帮和他们的小伙伴正在风中瑟瑟发抖。你可曾知道,这些生活在偏远大山的孩子,将如何度过寒冬?连日来,记者前往实地调查。
一双单鞋几度冬
东梧小学位于泰顺县柳峰镇东桥村和梧村的交界处,共10名教师,136个学生中,95%以上的孩子是留守儿童。有一幢2层教学楼,只有6个教室,随处可见破旧的桌椅和破损的窗户。
记者来到时,4年级的学生正在上体育课,孩子们欢快地跳着绳子,10岁男生包新放却双手插着口袋,低头一个人站着。
“你怎么不跳?”记者问。包新放沉默不语。“他的鞋子太大了,没法跳!”边上的同学一说,记者才注意到小新放的鞋子,是一双肥大的黑色球鞋,由于脏旧,看起来接近灰色。
这是包新放仅有的一双鞋,是他父亲几年前买的。为了可以穿久点,足足大了脚3码。天气好的时候,他就把鞋子洗了,放到太阳底下晒,然后穿着拖鞋来上课。
包新放穿着一件单薄而脏旧的外衣,里头是同样单薄的内衣,问他:“冷吗?”他摇摇头说:“不冷。”
放学后,他把双手缩进袖子里,缩紧脖子和肩膀,快步向家走去。他明显地打着寒战,迈步时,裤脚下露出一截白白的脚脖子——鞋子已经又脏又湿,他居然没有穿袜子!他已经好几年没有穿过袜子了。
东梧小学负责人兰秀宜说,包新放出生8个月,母亲就离家出走了,父亲一人外出打零工,新放跟着没有经济来源的奶奶长大。
包新放的家在东桥村桥底38号。两层老式木屋里,新放和大他两岁的哥哥就睡在2楼的过道里,没有灯,一股霉味,白色的蚊帐已经变成了黑色,摸上去粘糊糊的。棉被也非常黑。
奶奶做好了中饭——番薯饭,没有任何菜。包新放端着碗,站在门口吃了起来。
记者逐个家访,发现像包新放这样条件特别艰苦的孩子,在东梧小学还有不少。郑乐敏、陈依婷、王颖仲等孩子的家境都十分类似,带霉味的家,破旧不堪的棉被,有的连房门都没有,仅仅用晒农产品的竹筛来挡风。这个冬天,孩子们该怎么熬过去?
营养餐难以为继
车子在群山间缓慢行驶,雾很大,冬雨淅淅沥沥打在车窗上。翻过一座座山头,像是一辈子都爬不完。
记者驱车又来到永嘉县岩坦镇溪下学校。这里有22位老师,194名学生中,130名为留守儿童,其中有20多名孩子父母关系不和或离异。2层的教学楼和由民房改造的学生宿舍,同样泥迹斑斑,没有一件像样的体育设施。
3℃的低温,浓雾、寒风、冬雨,还在施工的操场水坑密布,乍到溪下学校,即便裹着毛衣和羽绒服,记者还是禁不住打起寒战。
13岁的麻正帮正在学校参加晚自习。他坐着教室最后一排,回答记者问题时总是低着头,声音很轻。这孩子衣服单薄,鞋子破旧,鞋里是被冻得通红、没穿袜子的双脚。为了御寒,他把外衣的帽子也戴了起来。
“麻正帮,你现在最想要什么?告诉阿姨好不好?”等记者低身凑近,他悄悄地说:“我希望一家人幸福快乐地在一起。”原来,麻正帮的父母感情不和,都不在他身边,只有过年才回家一次。平时,他就跟小两岁的弟弟麻正助相依为命。
住校生有125个,学校却只有50张床,睡在下铺的孩子只好两个人拼一张床。晚上,记者看到,麻正帮他们没有脸盆洗脸洗脚,只能跑到离宿舍100米外的浴室轮流冲了一下脚就跑回来。两兄弟合用一床单薄的被子,棉絮裸露在外面。天太冷,他们不敢脱衣入睡,两个幼小的身影相互依偎。校长金中顶说,这里的床单和被套都是好心人捐的,棉被是孩子们自己带的。
去年,佳友民情工作站曾牵线爱心人士,为这里的孩子们送上了8万元的营养餐,小家伙们终于告别了一周都得吃霉干菜的日子。时至如今,孩子们的三餐吃得又如何呢?
第二天中午,记者再次来到溪下学校,孩子们正排队吃午餐。有几个学生轮流值日给同学打米饭,厨房阿姨再往米饭上加入鸡腿和青菜。在人群中,记者又看到了麻正帮,他依然穿着带帽子的外套,吃得正欢。“好吃吗?”记者问。“嗯,好吃,周末就没得吃了。”他回答。
金中顶看着孩子们吃得香,欣慰中又带着份忧愁。他叹气道:营养餐的费用,最多还能维持几个月时间,就会陷入难以为继的局面。像麻正帮这样的孩子,周末在家根本没东西吃,全靠平日里在校的用餐。由于营养不良,个子比同龄人矮小许多。
绵延不绝的群山中,依然留守着很多像包新放、麻正帮这样的孩子。让我们行动起来,帮助这些孩子,让寒风中单薄的花骨朵,也能迎来绽放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