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新闻频道 > 浙江新闻
杭州紫之隧道昨天动工 计划2015年底建成通车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2-12-19 08:39:59

  紫之隧道,一头连接紫金港路,一头连接之浦路。除此以外,在西溪路以南、梦坞还各设了一段匝道,和西溪路、之江路对接。整条隧道一共有4个出入口。

 

 

  杭州最大的市政交通项目——全长14.4公里的紫之隧道,昨天开工了。

  紫金港路上有紫之隧道北端出入口。如果昨天你经过紫金港路,可能会发现天目山路口往西约150米处,马路东侧的机非隔离带上,工人们已在开始围围挡,这其实是在为紫之隧道施工期间的交通改道做准备。

  这次交通改道时间还蛮长的,计划中,紫之隧道要一直到2015年底才建成通车,再加上后期管线恢复和绿化恢复等,道路恢复正常通行差不多要到2016年6月底。也就是说,这3年半时间里,紫金港路从天目山路到文二西路这一段,交通都会受一定影响。

  如何顺利走路行车,我昨天到建设单位杭州市紫之隧道建设指挥部详细问了一下,给经常要路过这里的人做个参考。

   交通改道将持续3年半

  交通改道将持续3年半时间,共有四个时间节点。

  第一阶段:昨起到2013年1月10日左右

  紫金港路从包建港桥(在西溪天堂旅游综合体西侧)到沿山河段两侧的机非隔离带,要用围挡围起来,同时迁改人行道下的管线,行人和自行车从非机动车道上走。

  车辆暂时不受影响,仍为双向6车道。

  第二阶段:2013年1月10日左右开始,到2014年3月底

  原有围挡外侧增设一条机非隔离带,被围出的一条机动车道改为人非混行道,紫金港路变成双向4车道。这回,非机动车道下的管线要迁改,行人和自行车向路中方向改走新设的人非混行道。

  第三阶段:2014年3月底到2015年9月

  前期的管线迁改完成,同时绿化隔离带原来的泥土地面也“硬化”成了水泥地面,这样,加上原来的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足够可以做成2车道和一条人非混行道,车辆、行人和自行车都得往马路两边走。

  马路中央地带,则开始开挖做隧道出入口,并一直往北暗挖,在大龙驹坞、小龙驹坞、杨家牌楼等西湖边群山里建隧道。计划约到2015年9月,整条隧道挖完。

  第四阶段:2015年9月到2016年6月底

  隧道主体建成后,着手内部装修。同时,紫金港路从天目山路到西溪路段,开始拼宽,由目前的双向4车道拓成双向6车道。

   隧道有4个出入口

  紫之隧道,一头连接紫金港路,一头连接之浦路。除此以外,在西溪路以南、梦坞还各设了一段匝道,和西溪路、之江路对接。整条隧道一共有4个出入口。

  先说南面的匝道,设在大褚桥社区,差不多是之江管委会南面的位置。今后,这里到之江路,还将做一条道路,方便车辆从之江路转进来走紫之隧道。

  再说北面的匝道,设在西溪路和紫金港路交叉口,也就是杭州苗圃的斜对面。今后,从西往东想走紫之隧道的市民,可从紫金港路的主出入口进,也可从西溪路的匝道进。

  为方便汽车西站这里的人过马路,今后这里建一个地下过街设施,方便行人过马路。

   杭州最长的隧道

   整条隧道在西湖边的群山里穿行

  紫之隧道,南起之浦路,一路穿越龙坞、大清谷、西溪路、天目山路,北到紫金港路,总长14.4公里。

  14.4公里长的隧道,是怎样的概念?

  目前杭州最长的是半山隧道,可它哪怕算上两边接线,也不过只有3240米。

  按照设计,紫之隧道有三隧两桥。简单来说,整条紫之隧道都在西湖边的群山里行走,大多是埋在山体里的隧道,偶尔会在山谷间冒出头来,就变成了山谷间的桥梁。

  整条隧道,有两条山谷间的桥梁,刚好把隧道隔成了三个分段,每段都控制在5公里以内。

  这样一来,不但隧道里的通风好多了,也可以缓解长隧道通行的疲劳感。

  最让开车人眼前一亮的是,整条隧道没有一个红绿灯,直来直往,设计时速60公里,差不多15分钟就可以从钱塘江边开完。

  紫之隧道建成,从西溪到钱塘江边,只要12分钟。

  今年底,之江大桥也将建成,紫之隧道的建设,对今后从之江大桥过来的车辆也是个好消息,这样到城西就多了一种选择,不用再一窝蜂地挤到之江路和中河高架上去,对天天堵车的中河高架来说,也可以缓解一部分车流量。

 

来源: 都市快报 作者: 编辑: 李雯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