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财经频道 > 国际金融
欧洲银行业统一监管说易行难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2-12-17 10:59:59

  欧盟的未来需要健康的银行业,债务危机恰恰给了断腕自净的契机。其时,陷入深度危机的欧洲乃至世界,又在酝酿新一波宽松浪潮,切莫让可能的流动性宽松乱了银行业方寸。”

  欧元区银行业统一监管又如期向前迈了一步:在欧盟峰会召开前的12月13日凌晨,欧盟财长们经过近14个小时讨论,终于就2014年3月1日之前建成欧洲银行业单一监管机制(SSM)达成一致。根据协议,欧洲央行(ECB)将对资产超过300亿欧元或资产占到所属国GDP 20%以上、或者至少在两个国家运营的大型银行实施直接监管。其他欧元区小型银行将继续由所属国的监管部门负责,但也要接受欧洲央行监督。

  这已是一个折中方案。根据法国莫斯可维西之前的建议,欧央行应该对辖区内的6000家银行进行监管,而德国财长朔伊布勒既不愿意过于让渡银行业主权,又担心这一方案最终将使德国成为提款机,故倾向于只监管那些系统重要性银行,并期望保留德国对社区储蓄银行的主要监管权。最后达成的,则是欧盟轮值主席国塞浦路斯12月10日提出的折中方案。

  协议的最终达成,最大的意义是告知世人,欧盟雄心勃勃的银行业联盟计划,正按照拟定的时间表推进,尽管这还只是走了形式上的一步(另两个有待推进的是清算机制和担保机制)。从5月23日巴罗佐首次提出“欧洲银行联盟”概念以来,银行业治理因其对欧洲经济的重要性始终是架构后危机时代的焦点议题,各国尽管不乏争吵,却也不忘了修正立场趋同共识。

  尽管各方意见各异,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是历史上统一监管欧洲银行业的最好时机,也是建立欧洲银行业统一规范标准的最好时机。从稍长点的时间跨度看,欧债危机凸显了银行业的问题,银行业自身的危机又加大了欧债危机的解决难度。欧洲银行业既受害于债务国,又把这种危机传导给整个欧元区,这正是加强统一监管的逻辑基础。同时,欧债危机的加剧客观上又降低了欧盟统一财政的博弈成本,也为统一的银行业监管提供了的可能。

  以上是统一监管的可能性分析,而现实中的欧央行,仍需要解决以下两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一就是欧洲银行业遭遇的整体性信任危机。由于主权债务拖累,欧洲银行业遭遇整体风险。据有关人士依据国际清算银行的数据测算,欧洲银行业持有欧猪五国约3400亿欧元主权债务,约占其公共债务总额的12%,欧洲银行业对欧猪五国总计风险敞口约4000亿欧元。这导致的直接后果是,欧洲银行业的债务质量下降,融资成本上升,同业拆借成本也随之上升,社会资本逐渐流出,进而影响到欧洲经济的复苏。

  同时,由于流动性吃紧,再加上《巴塞尔协议III》(Basel III)的新要求,欧洲银行业普遍存在补充资本金的需求(根据Basel III,截至2015年1月,全球各商业银行的一级资本充足率下限将从现行的4%上调至6%,由普通股构成的“核心”一级资本占银行风险资产的下限将从现行的2%提高至4.5%),又为银行业信用的恢复设置了障碍。

  其二,欧央行要防范主要银行在去杠杆化过程中对经济稳定可能带来的风险。高杠杆化,是这波由美国肇始的金融危机的典型特征,金融衍生品是风暴的中心。近段时间成为媒体焦点的德意志银行,被检举的正是一款名为“杠杆超高级交易”的结构性衍生产品,检举者称该产品导致的高达120亿美元的亏损没有入账,从而让德银陷入窘境。

  德银的这桩被揭发出的旧事如何演绎尚不清晰,清晰的是欧洲银行业正在主动或被动地做的是:去杠杆化。据IMF年4月份发布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模拟,到2013年底,大型欧盟银行的合并资产负债表的缩减规模可能将高达2.6万亿美元,接近总资产的7%。其中约1/4的去杠杆化将通过减少贷款实现,其余则主要靠出售证券和非核心资产实现。去杠杆化的一个显著影响是,欧洲乃至世界主要经济体受到冲击,要减少这一冲击,来自外部的注资则必不可少。

  而在面对这些风险的同时,旨在统一监管的银行业联盟计划,仍在缓慢推进着。欧盟的未来需要健康的银行业,债务危机恰恰给了断腕自净的契机。其时,陷入深度危机的欧洲乃至世界,又在酝酿新一波宽松浪潮,切莫让可能的流动性宽松乱了银行业方寸。

来源: 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作者: 编辑: 李雯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