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退市制度面临挑战,却是A股市场必须跨过的一道关。对于投资者来说,值不值得去“赌”,如何转变投资理念,是一个应该仔细掂量的问题
时至年末,濒临退市的公司“保壳战”又进入紧张的倒计时。近日,ST中钨发布公告称,公司的资产重组事项未通过审核。如此,ST中钨很有可能成为退市新规公布后的首批退市股票之一。
在众多正在为“保壳”而苦苦挣扎的公司中,中钨最早走向退市边缘,让市场有些意外。因为从其基本面来看,在暂停上市公司中,还算不错:近两年经营业绩都是盈利的,不仅拥有成熟的重组方案,而且大股东具有央企背景。按过去的经验,这样的公司成功“复活”没有太大问题。中钨的重组方案被否,对于那些希望“放一马”而避免退市的上市公司来说,无异于一记警钟。
今年以来,退市制度一直是A股市场的热点话题。在退市新规的压力下,那些暂停上市公司和ST公司面临的形势更为紧迫。然而,面对各家公司“保壳”的努力,市场各方的心态却不免有些复杂。
从短期效应看,“保壳”成功是皆大欢喜的结果。对于一家上市公司而言,退市肯定是其发展的重大波折。尤其是那些经营困难的公司,更是雪上加霜。上市公司的退市,涉及职工和债权人的利益,涉及地方和大股东的利益。不仅如此,如果公司退市,那些在二级市场高价买进股票的投资者损失也会十分惨重。
由于牵扯的利益关系极为复杂,退市制度的推进就显得比较艰难。A股市场这几年来,一直未有新的退市案例。虽然不断有上市公司在退市边缘打转,但事后都证明只是“狼来了”的故事。那些敢于去“赌”绩差公司未来重组的投资者,经过或短或长的等待,都获得了巨大收益。“咸鱼翻身”后的股价暴涨,不断吸引着投资者参与其中,甚至出现了一些只炒ST股的“专业户”。
表面上,“不死鸟”神话的反复上演,似乎是一种共赢局面。实际上,这对股市的长远发展却有着不小的危害。一个良性的资本市场,需要吐故纳新、优胜劣汰,否则就可能消化不良;在各种“保壳”的努力中,相当部分是运用政府补助、资产赠予、计提转回等财务技巧,上市公司的基本面并未发生质的改变,只不过为二级市场提供了炒作题材。即使是那些没有重组计划的绩差股,在“虚幻”预期的支撑下,股价也不时被爆炒,不利于市场定价功能和成熟投资理念的形成。
正因为此,虽然退市制度面临挑战,却是A股市场必须跨过的一道关。说到底,这是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之间的矛盾。今年推出的退市新规,一度给绩差股带来较大压力。然而,从最近几个月ST股的活跃表现看,市场对于退市风险并未给予足够重视。这说明,偏爱绩差股的投资思维在市场上还很强大,一些上市公司和投资者也心存侥幸,认为政策上有“网开一面”的可能。好的制度推出不易,执行更难。希望ST中钨重组被否是一个积极信号,退市制度在今后的执行过程中能够动真格,发挥出它应有的效力和作用。
对于投资者来说,也应当认识到,“乌鸡变凤凰”今后也许还会出现,但从大趋势看,通过重组而脱胎换骨的难度越来越大,“壳资源”的价值则会越来越小。值不值得去“赌”,如何转变投资理念,是一个应该仔细掂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