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财经频道 > 财经新闻
用电量新高折射经济回暖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2-12-17 09:35:14
 
用电量新高折射经济回暖(网络配图)

  12月14日,国家能源局发布最新数据显示,11月份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7.6%,已连续两个月回升,并创出自今年3月份以来的新高。 自10月以来,用电量增速开始回升,经济企稳回升的态势更加明显,预计第四季度全社会用电量增速将持续回升,全国电力供需达到总体平衡

  专家表示,用电量增速连续回升进一步证实了中国经济企稳回升的态势。另外,第三产业用电量强劲增长也显示出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效。预计,12月份中国用电量增速将保持温和增长势头。

   增速两月连涨创新高

  国家能源局发布数据显示,11月份全社会用电量413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6%,增速创出近9个月以来的新高。

  在今年9月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速一度降至2.9%,创出了年内最低点。但从10月开始,用电量增速结束了前期连续4个月下跌的态势,回升至6.1%。而11月最新发布的用电量增速环比继续回升了1.5个百分点,这进一步巩固了用电量增速回升的态势。

  除了单月数据不断好转之外,累计用电量同比增速也随之改善,连续两个月上涨,回升了0.3个百分点。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11月,全社会用电量4502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1%。而截至今年9月,年内累计用电量同比增速一度降至4.8%。

  中煤远大咨询中心分析师张志斌表示,用电量指标一向被认为是反映经济变化的晴雨表。中国PMI数据已经连续两月高于荣枯线,说明中国经济整体有回暖迹象。10月、11月国内用电量增速连续回升进一步印证了经济回暖的趋势。

  北京一位券商电力分析师也表示,用电量同比增速恢复到6%至7%的水平,基本回到比较正常的水平,说明经济在逐渐好转,政府“稳增长”的政策见到了成效。

  国家电监会近期也表示,自10月以来,用电量增速开始回升,经济企稳回升的态势更加明显,预计第四季度全社会用电量增速将持续回升,全国电力供需达到总体平衡。

   结构变化折射调整见效

  分析中国用电结构可以发现,第二产业用电增速回升是推动中国用电量增长的主要动力。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数据显示,11月份中国第二产业用电量同比增速为7.0%。

  国泰君安国际证券电力行业分析师吴逸超表示,自10月以来,工业用电尤其是重工业用电延续了回暖势头。第四季度以来国内交通基建、新电源电网建设等项目投资增加,拉动了钢铁、水泥等高耗能产业的增长,进而促进了工业用电抬头。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1月份中国钢铁产量同比增长16.5%,水泥产量同比增长9.4%。

  另外,11月第三产业用电量增速延续了10月份的两位数的高增长,显现了中国第三产业发展势头的强劲。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11月第三产业用电量同比增速为12.4%,10月份增速为10.4%。今年前11个月内,第三产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1.2%,比第二产业领先7.7个百分点。

  华融证券电力行业分析师范贵龙表示,今年以来,第三产业用电量保持平稳快速增长,而第二产业用电量增长则相对疲弱,说明了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动作明显加快,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效。

   用电量有望继续回暖

  随着中国经济企稳回升,用电量低谷期已经基本度过,专家预计,12月份中国用电量有望保持温和回升状态。

  张志斌表示,由于寒冷天气和年关将至等原因,12月份第三产业用电量和居民用电量增长的拉动可能更为明显。工业用电量随着今年国家批复项目的陆续上马,用电数据也有望进一步增长。

  国家电监会表示,随着发(用)电量增幅持续稳步回升,预计全年全社会用电量将达5万亿千瓦时左右,用电增速约为6%。

  吴逸超表示,随着“稳增长”措施逐步见效,经济企稳回升的态势更加明显,预计第四季度全社会用电量增速持续回升,全年用电量增速可能在5%-6%之间。因为12月份北方寒冷天气可能影响到当地部分企业或项目的开工建设,预计12月用电量增速回升的幅度可能相对温和。

  上海一家大型券商电力分析也表示,第四季度集中投资的基建项目有望拉动后期用电量数据继续上涨。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中小企业生存仍比较困难,今年全年平均用电增速可能保持在5%以上,能否达到6%还比较难说。但随着经济的增长,预计明年用电量增速有望进一步回升。

来源: 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作者: 编辑: 姜玲菲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