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三大自主招生联盟一直推迟发布招生信息,发布后,三个联盟27所高校却在同一天考试,而且考试科目锐减。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我们采访了杭城重点高中的一线老师和一些教育圈的业内人士,他们的说法也比较一致:
不希望自主招生成为“小高考”
教育部这些年一直在强调“减负”,减轻学生负担,但考生为了赶考四处奔波,家长的怨言很多。2003年左右,我国高校开始自主招生改革试点。各高校独自进行自主招生,到了2009年左右,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几所高校牵头组团,形成自招联盟,学生赶考的路,走得稍微轻松了一些。
但改革常伴随着问题,去年10月,有消息称自主招生联盟要取消。据说名校“捆绑”进行自主招生测试,范围广、影响大,被很多家长说成了“小高考”,教育部对这种自主招生联盟测试的方式有些不认可,可能有意取消。
到了今年,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招生政策变化不少。教育部一直希望学生能减负,不想让自主招生成为另一次小高考,所以减少考试科目,方便考生,也就是减轻负担。考试科目里不是都有语文,却都有数学,是因为在高校中,语文不是理科生的必修科目,但数学却是文科生的必修课。重视数学,可见高校普遍重视逻辑思维能力,即使数学学得不深,也最好有逻辑思维能力。
高校评价考试的三个维度
我们采访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相关老师,他们也说了自己学校的一些变化。
清华大学办公室主任于涵说,这次测试科目安排有较大变化,不再测试考生在高中阶段学习的全部知识。每名考生只需要在3小时内考2门课,考试科目包括“数学与逻辑”、“物理探究”和“阅读与表达”3门,“数学与逻辑”是考生必考科目,“物理探究”和“阅读与表达”,考生只需依据自己的学科特长和发展志向在二者选考一门即可。
高校在自主选拔中对考生的评价应该有“长、宽、高”三个维度,“长”是要把考生放在整个高中阶段这样一个较长的过程中进行综合评价,避免“一考定终身”;“宽”是要全面地评价考生,鼓励考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所谓“高”,则是要关注优秀学生的“过人之处”,鼓励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近些年高校的自主招生工作中,多是主要关注了考生的“宽”甚至主要是学业水平的“宽”,而忽略了对考生“长”和“高”的关注,这也是高校自主选拔与高考选才的实质性区别不大,甚至自主选拔逐渐沦为“小高考”的内在原因之一。
缩减科目后
第50名可能入选
第10名却可能落选
另一位高校的招办老师这么分析:教育部要求精简考试科目,对高校来说也有些“风险”。
现在,理科考数学、物理,文科考语文、数学。如果一名理科考生,年级排名50左右,另一名考生年级前10名,但50名的考生数学、物理非常好,这么考下来,可能学校第50名的同学入选,第10名的学生却落选,如此看来,高校的风险其实有点大,因为这两科并不能代表学生的综合素质。
不过,自招联盟的招生简章最后有这么一句话——“各高校自行决定成绩使用方式”,有些玄机。原先各校复试基本都是面试和体能测试,现在各校还未公布复试内容,为了规避风险,可能有高校会在复试里,接着考查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