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教育频道 > 父母天地
育儿教子学问大一张考卷摆面前 2012父母大考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2-12-06 10:16:08

 

  育儿学问第五题:孩子的好习惯如何养成?棍棒底下出孝子?

  掌掴或侮辱孩子可能增加其患癌风险?近日,一则来自澳大利亚《每日电讯报》消息被各大论坛频频转发,这则报道援引英国普利茅斯大学心理学院科学家的研究表示:掌掴或侮辱孩子可能增加他们患癌症和心脏病的风险。在中国,家长打孩子仿佛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南京一则有140位妈妈参与讨论的帖子显示,111位家长明确表示:打过或者支持适当打打孩子,占比将近八成。南京一位亲子教育专家表示,打骂教育即使没导致孩子患癌症,也致使其长大后罹患心理疾病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怎样对待孩子的破坏行为

  问:我的儿子今年五岁了,他平时特别顽皮不说,还很喜欢搞破坏。比如在家中摔打玩具娃娃、拆开玩具等,甚至连家俱都被他踢坏了。请问孩子的这种表现正常吗?应该怎样对待?

  答:4~5岁的孩子精力充沛,常常爱搞些“破坏”,尤其是男孩子更是这样。对于孩子的各种“破坏性”行为,应当具体分析,不要动辄训斥甚至打骂孩子,如果是正常的探索活动,还应当加以鼓励。这主要是因为孩子的大多数“破坏性”行为,一般都是出于好奇心。对于孩子的这些行为,家长不应当怒不可遏,而是应正确地加以引导。如钟被拆坏了,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再把它装上。孩子想试着用剪刀,可以给他旧布或纸来剪。

  当然,小孩子的有些破坏行为,是需要教育的。如故意把虫子踩死,故意损坏玩具、故意把玻璃打破等。如果这类行为不及时教育,长大后孩子很可能养成破坏公共财物等不良习惯。可以通过故事或别的方式引导孩子懂得应该爱护玩具和物品。如告诉孩子:“你看,布娃娃被摔到地上该多疼呀!”

  有时,孩子的破坏行为还有一种原因,就是出于内心的不满。例如他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便借破坏物品来发泄心中的闷气,对这样的孩子家长应注意疏导他的情绪,耐心地给他讲解道理,引导他用合理的方法来发泄愤怒。在这方面,家长也应当做好榜样,不能生气就摔盘砸碗等,这样才能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详细

  记者调查

  近八成父母打过孩子或支持打孩子

  在当下中国,打孩子等粗暴的教育方式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在中国的传统教育观念中,就有“不打不成器”一说,而在年轻一代的父母中,即使受到了新的教育观念的影响,但在他们教育孩子的方法中,“打”也是作为一种常见的惩罚手段。

  南京妈妈“黑色的太阳花”在南京一著名的亲子教育论坛里发帖,标题便是:“你们打孩子么?中午揍了豆豆一顿”,帖子里透露着她当时打孩子时的挫败感。令人没有想到的是,这位妈妈的困惑也是大家的困惑,她的这篇帖子被数千人点击,140位妈妈留言参与讨论。

  记者统计发现,在这140位妈妈中,有111位妈妈表示,“打过孩子”或者支持“可以适当打打”。“我也打过,但基本都是实在不听话的时候很气愤,但原则是不打头不打脸。”“ddclock”妈妈坦承。“market”妈妈则表示:“小的时候不舍得打。现在大了,因为动作慢慢的没有改观,会打!”

  但看得出,这些打过孩子的妈妈们基本都清楚“打孩子”行为对孩子意味着什么。网名为“刚刚开窍的我”说出了很多妈妈的心声——“经常气得我受不了,打打打;打完跟你(发帖的那位妈妈)一样,悔悔悔。”

  亲子教育专家说法

  粗暴教育确实会增加孩子心理疾病风险

  多年研究幼童教育的南京亲子教育专家姚国忠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表示,打骂孩子即使未必像英国科学家研究的那般,可能增加他们患癌症和心脏病的风险,但有一点心理学界是公认的,就是家长粗暴的教育方式(包括打骂在内),将致使孩子长大后罹患心理疾病的可能性大幅增加。

  姚国忠介绍,在他日常的咨询中,有很多家长都表示,自己曾经打过孩子。事实上,很多家长估计自身都没注意,现在他们对待孩子的那一套跟当年其父母教育他的那一套非常像。这是源于人的行为模式基本在6岁以前就开始形成,而在那段时期孩子主要模仿的对象就是自己的父母。而在上一辈父母中,所信奉的教育哲学还是比较简单的,并不认为打骂有什么不好,正所谓“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等俗语。

  这套哲学被现在大多数父母“沿袭”下来,这也是大多数父母都有打骂孩子经历的原因。

  姚国忠认为,好的亲子关系胜过一切教育。父母应该从孩子的角度,去理解、接纳他(她)的情绪和行为,这样就会带来亲子关系的提升,而亲子关系的提升让孩子进而会理解父母的行为,亲子关系便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很多家长问,究竟能不能(象征性的)打孩子?姚国忠的回答是:“对孩子老是说‘不’,孩子也会对你说‘不’!”》》详细

  父母20个坏习惯影响BB一生

  坏习惯1

  工作繁忙压力大,回到家看到4岁的女儿不是时候地又吵又闹,你终于忍不住大吼起来:“怎么老是哭啊哭啊!别哭了,真是个烦人精!”

  坏习惯2

  结婚多年,你和爱人经常为一些“为什么买鸡不买鸭”之类鸡毛蒜皮的小事,当着女儿的面吵翻天,事后又言归于好。

  坏习惯3

  你辛苦工作,勤俭持家,舍不得给自己买新衣服,可是对儿子却很大方,他要奥特曼、要超人都照给不误,也不叫他节省。你想:独生子女社会,不就是为了一个孩子吗?

  坏习惯4

  每天你下班回到家里,总是习惯性地问女儿:“今天在幼儿园里过得怎么样?”一边问,一边就忙着做饭,整理房间,或者看报纸。》》详细

  亲子育儿第N问:子女教育延续一生爱与害只差一步

  现在的独生子女一个个都很聪明活泼,在家里被视为掌上明珠。在这种优越的环境里,他们衣食无忧,许多不正当的要求在父母的溺爱下也大多能够得到满足。家长们则认为,反正只有一个孩子,钱不用在他们的身上,用在哪呢?这种“一味满足”的迁就式做法,长此以往,会害了孩子。

  “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许多人生的第一堂课都来自家长平常的言谈举止。不经意间,家长某些不良的习气也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不管合理不合理、正确不正确,凡事有求必应,过于溺爱,很容易养成他们自私狭隘、不讲谦让,只知索取、不懂回报的不良个性。所以,家长也好,老师也好,当务之急是要给孩子上好人生的“第一课”——学会感恩。

  教孩子学会感恩,让孩子体恤大人工作的辛劳,懂得老师教育培养他们所付出的艰辛劳动,有助于培养他们健康、独立的人格。长大了,他们就会懂得“一分汗水,一分收获”的道理,就会加倍努力,知道只有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才能真正赢得社会的尊重,也才会百倍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这样的孩子,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走向了社会,他必然会反哺父母当年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育之恩、社会对他们的关怀爱护之恩。一个常怀感恩的人,遇事才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待人处事有分寸、懂包容,并且心怀坦荡。

  教孩子学会感恩,还有助于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不光家长付出了心血,老师也同样付出了辛劳,他们理应受到尊重。孩子理解了老师的艰辛,就会尊重老师的劳动成果,认真学习。而这种知恩图报的精神日积月累,必然升华为一种拳拳的爱国之心、一种赤诚的报国之心。反之,一个对有养育、教育之恩的家长、老师都不感恩的人,怎么能指望他会感恩社会、报效国家呢?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孩子是一个艰苦而漫长的过程,但把握好孩子人生的第一课尤为关键。现在的孩子成熟得早,接受能力强,家长一定要重视自己孩子人生观的培养,把握好他们的人生航向。》》详细

来源: 新华教育 作者: 通讯员 孔易萍 记者 沈蒙和 朱平 编辑: 刘彩娟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