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新闻频道 > 浙江新闻
宁波中心城区明年拟对黄标车实行限行(图)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2-12-06 09:14:36
第三检测站工作人员正在检测汽车尾气。

  记者从市环保部门了解到,我市大气污染近三成由机动车尾气造成。而一辆黄标车的污染物排放量相当于10多辆国III标准车、30多辆国IV标准车。由于机动车增加等原因,宁波大气环境质量下降,由细颗粒物引起的灰霾天气增多、酸雨等污染成为困扰我市环境的难题。为此,我市加大了对机动车尾气的治理,计划明年全市所有车辆实行排气检测,并在中心城区对黄标车实行限行。

  我市大气污染近三成由机动车尾气造成

  随着我市机动车数量的快速增加,机动车尾气污染日趋加剧。我市的空气污染已从过去的煤烟型转变为机动车排放和煤烟型的混合污染。

  目前,我市的机动车保有量已经达到115万辆,据初步统计,黄标车的数量为10余万辆,而一辆黄标车的污染物排放量相当于10多辆国III标准的机动车、30多辆国IV标准的机动车。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管理中心副主任裘杰告诉记者,数量仅占机动车总数10%的黄标车,污染物排放量却占所有车辆排放污染物的70%。

  我市机动车尾气对PM2.5和城市灰霾等大气污染的“贡献率”接近三成。

  柴油车尾气检测合格率仅为一半左右

  要加强机动车尾气治理,首先要对机动车尾气进行检测。今年6月份开始,宁波市区4个机动车环保检测站已开始对机动车进行排气检测。

  昨天上午,在宁波市第三机动车环保检测站内,等候检测的车辆排起了长队。市第三机动车环保检测站的负责人翁文森告诉记者,“家用轿车的合格率相对较高,合格率在90%至95%之间。但是柴油车的合格率很低,在50%至60%之间。”

  跟柴油车类似的是,集卡车的合格率也较低。记者从我市首个专门为集卡车提供尾气检测的机动车第四环保检测站集卡检测点了解到,从6月11日以来,我市已有3600辆集卡车接受了环保检测,合格率仅为65%,复检合格率也仅为40%。调查显示,我市目前共有1.3万辆集卡车,其中30%属于黄标车。

  我市明年将划定黄标车限行区

  除了已经建成的市区4个机动车排气检测站外,目前,5个县(市)机动车排气检测站正在建设中,其中象山、慈溪两个机动车环保检测站已完成设备安装,余姚和宁海的环保检测站正在安装设备,只有奉化的环保检测站还处于土建阶段。明年,全市所有车辆将实行排气检测。

  同时,我市按照环保部《机动车环保检验合格标志管理规定》的要求,将实施机动车环保分类标志管理,对“黄标车”等高排放车辆采取区域限行措施。目前,相关部门正在制订黄标车限行方案,计划明年在中心城区核心区域划定限行区域,对违规进入限行区域的黄标车以及违规上路的超标车进行执法检查,并根据规定进行处罚。计划明年对集装箱运输车辆污染进行整治。

  另外,宁波从明年1月1日开始实施国IV油品,这将大大降低硫对大气的污染。环保部门还将加快实施成品油油气回收治理工程,向排放达标的集装箱车发“进港证”。

  促进公共交通车辆“油改气”

  减少机动车尾气的排放,最好的途径之一就是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加大公交车、出租车等高频使用车辆的更新力度,加快推广使用天然气等新能源公交车辆的投放。

  目前,市公交总公司已经投放天然气公交车共计564辆,占目前公交运营车辆总数的30%。市公交总公司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天然气不含铅、苯等制癌的有毒物质,无粉尘排放,达到国III甚至国IV排放标准,对改善城市环境有显著作用。计划到“十二五”末我市新能源公交车的保有量占公司公交车辆总数的50%以上,并建成四个公交天然气加气站。

  除了推进公交车的“油改气”,我市双燃料的出租车投放已于2011年就开始了。今年8月份开始,宁波3个加气站建成,现已对外运营。截至目前,宁波双燃料出租车已有近千辆。根据计划,到2013年,双燃料出租车将达2000辆,约占市区出租车总量的50%。

 

来源: 中国宁波网 作者: 编辑: 黄鑫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