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医疗健康 > 儿童健康
宝宝爱捣蛋因为3种营养不够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2-12-05 13:43:35

  饮食不合理宝宝会多动?

  宝宝多动居然能和饮食扯上关系?很多靓妈是不是有点匪夷所思呢?其实,最近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证实,饮食结构是儿童多动症的一大重要因素。

  专家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多动症儿童服用某些食品之后,脑电波图谱呈明显改变。多动症儿童当中,半数对高糖饮食敏感,半数弱对人工色素、小麦、乳制品和可可制品敏感。美国儿科专家威廉·西尔斯博士说:“尽管在多数情况下我们不能肯定儿童行为异常的单纯致病变量是饮食,但某些饮食结构的确是儿童行为异常的罪魁之一。”

  健康饮食和均衡营养对每个孩子都重要,对多动症儿童就更加重要。儿童大脑是十分精密、脆弱的;我们对孩子的餐饮越重视,孩子的大脑就会更正常地工作、运转。不健康饮食结构会损害大脑功能,给宝宝造成很多严重的影响。

  所以,靓妈们一定要重视宝宝的日常饮食,才能成就健康的宝宝哦!

  宝宝爱捣蛋原来是3种营养不够

  营养一:蛋白质

  蛋白质是构成神经细胞的重要成分,而优质蛋白富含各种氨基酸,可以缓解多动症状。一般的儿童应保证每天一个鸡蛋,一袋250ml的牛奶,蛋白质45-60g。学龄儿童则须保证每日至少300ml牛奶,1-2个鸡蛋,其他动物性食品100-150g。多动的宝宝应在此基础上适当增加蛋白质的摄入。

  营养二:DHA

  DHA为多不饱和脂肪酸,对脑细胞的发育有重要作用。DHA在鱼类中的含量较高,孩子常吃鱼,有助于改善脑功能,提高智力。缺乏DHA的宝宝,容易产生多动症。

  营养三:B族维生素和卵磷脂

  B族维生素参与体内物质代谢,有利于脑细胞对糖类的利用。卵磷脂是脑组织的组成物质。果仁、西瓜子、南瓜子、松子仁等坚果中,因含有油酸酯和亚油酸酯,对促进脑部发育有较好的作用。

  除此之外,缺锌或者缺铁并不是所有多动儿童的病因,但锌和铁对于脑部发育以及维持正常的脑功能是有益的。缺锌和缺铁会使神经介质的反应性受到影响,妨碍智力的发育和行为控制。因此,富含铁和锌的食物是多动儿童每日食物的必需元素。每日锌、铁的摄入量应该在12~18mg。

  总而言之,妈咪要对宝宝的日常饮食严格把关,保证宝宝营养均衡。不过,补充营养应细水长流,切不可为了多补营养而让宝宝摄入过多热量,这样反而会对宝宝的身体造成不良印象。

  多动宝宝4种食物要远离

  食物一:含咖啡因食物

  密西西比儿科专家大卫·达戈尔博士说:“如果你光拿可乐、汉堡喂孩子,就别怪孩子玩儿到半夜死活不睡觉。别的先不说,单是咖啡因就足以让孩子的行为产生怪变。”所以,多动宝宝应避免咖啡、可乐、茶、巧克力、酒精等含兴奋元素的食品,避免宝宝多动现象愈发严重。

  食物二:高热量甜食

  现在,各式各样的零食、小点心、饮料,他们鲜艳的颜色和可爱的外观吸引着孩子们的目光。殊不知,高糖饮食会引起儿茶酚胺等神经递质不足,导致儿童多动,如点心、糖果、饮料、冷饮等。同样,热量过高的食物,比如一些高糖、高脂肪的蛋糕,巧克力等,如果孩子食用太多的话,就会因能量过剩得不到消耗而显得精力充沛,难以平静。

  食物三:含人工添加剂的零食

  市场上很多颜色鲜艳、味道诱人的零食深受宝宝喜爱。不过,靓妈们一定要知道,一些颜色鲜艳的调色剂和刺激味蕾的调味剂是重点要注意的对象。有报道称,添加剂中大都含有一种叫甲基水杨酸的物质,是加重多动症症状的刺激物。有的儿童喝了含苏打、色素多的饮料后,会异常亢奋。可见,多动的孩子要少吃含有人工色素、调味剂、防腐剂的食物,如饮料、蜜饯、奶油蛋糕上的红绿裱花、果冻、炸薯片、虾条和沙拉酱等。

  食物四:含铅、铝的食物

  血铅高也是造成某些孩子多动的原因。除了避免使用一些含铅、含铝餐具外,靓妈给孩子食用包装食品时,要防止塑料袋上的字画或者商标和食品(尤其是油脂类食品和酸性食品,如各种油制零食、山楂糕等)直接接触。爆米花、向日葵子、皮蛋等食物的含铅量高,油条含铝量高,儿童应尽量避免食用。乙醇会促进铅的吸收,所以含乙醇的饮料,如啤酒、小香槟等尽量不要让孩子饮用。蔬菜和水果要洗净去皮食用,以防食入残留农药中的铅。

来源: 中华网 作者: 编辑: 巫婧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