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新闻频道 > 浙江新闻
保姆偷走东家20万 呼吁:家政行业应建诚信档案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2-12-04 09:19:11

  “一名有着多次污点的保姆,为何能频频应聘成功再次施窃?”昨天,湖北籍保姆安某半年盗东家20多万元案见报后,引起了许多市民和不少保姆中介的关注,甚至有人来电建议,家政服务业应建立从业人员诚信档案,将“害群之马”清除出家政队伍!

  中介未查底细让污点保姆频频作案

  昨天,记者在鹿城看守所见到了安某。今年40岁的安某来自湖北宜城,2004年来到温州当保姆。“最长干过2年,最短的只有10来天。”安某说,这几年换了不下十户东家。因贪心,2005年她曾两次盗窃东家钱财被判刑。出狱后,安某隐瞒自己经历,通过中介找到下个东家。

  安某说,今年5月中旬她再次辞职,跑到大同巷中介市场,提供身份证后在店内等待雇主。直至黄先生家人到来,经过简单交谈,向中介交纳了20元介绍费后被对方带回家。

  “一直告诫自己不许再犯错误,但看到钱还是克制不住。”安某说,从6月开始她抱着孩子做掩护,跑进主人卧室盗窃。有时一两千、有时五六千、最多时一次两万余元。经办民警告诉记者,早在几个月前,黄先生母亲就曾发现自己钱包少了钱。黄先生的妻子也曾两次发现钱包里少了一百元,也曾暗中观察过,但未看出端倪。

  据悉,安某现象并非个案,今年年底,平阳市民朱先生给独居的父亲找了一名长相老实的保姆照顾老人,没想到这名保姆竟是“三进宫”的惯偷,上班第一天就席卷了家中的现金、金银玩失踪。最后,该保姆被判有期徒刑二年四个月。

  保姆中介盼机构监管

  记者从工商部门获悉,鹿城区注册登记的57家家政公司,大多为个体户所经营。目前,市区保姆数量已超过3万人,来自全国16个省市,湖北籍和陕西籍保姆占主导。

  昨天下午,记者来到家政服务最集中的市区大同巷,这里聚集着十家家政服务所。记者发现,这些“保姆中介所”对录用人员的调查,多为登记身份证号和简单询问,很少有到派出所或通过别的途径,去核实保姆底细。

  “除了识别证件,我们自己也建立了黑名单。”资深保姆服务机构负责人周莉莉说,她们主要是将具有“污点”或投诉率很高的从业人员“拉黑”。但这些信息主要来自东家的反馈。

  不少中介表示,保姆性格及人品不能在短时间确定,登记时基本上以考核工作时间及经验为主。他们也希望能成立一个机构或协会,来约束保姆行业的一些不良行为。

  不过一些业内人士也表示,由于业内多数为个体户,加之行业发展尚不成熟,目前我市未制订家政服务行业标准。

  市民建议家政行业建立诚信档案

  遭遇黑心保姆,给黄先生一家留下阴影。这几天,黄先生和妻子只能自己腾时间或让老人帮忙照顾孩子,不敢再请保姆。

  “我家就被保姆偷过,由于金额不大,只能让其走人。”市民胡先生说,这几年换了不下10个保姆,其中两个保姆上岗没两天,就发现其手脚不干净。

  市民章女士说,虽然保姆流动性大,但如果全市家政行业联网对从业人员的档案资源进行共享,那么这个行业也会更规范。如果保姆的行为不当,遭到雇主投诉,可以记录在案,那么其他中介和雇主也会以此作参照。

  今年4月,我市首家国资背景的家政服务机构——市职介中心家政服务部成立。该服务部实行中介制服务,对培训后上岗的保姆“明码标价”,并欲尝试会员制保姆服务模式。

  服务部工作人设想,采集家政服务员真实的详细资料进入数据库,并作为个人就业信用记录。在与雇主洽谈成功后,家政服务员还将与服务部、雇主签订三方协议,以此保障供求双方权益。然而成立7个多月来,会员制保姆服务模式迟迟不见推出。

  市职介中心家政部负责人戴女士表示,这份档案如何建立如何运作,都存在很多问题,因此暂时搁浅。

  警方:事先了解保姆底细人不多

  负责大同巷保姆市场治安的五马派出所民警表示,虽然接到不少东家与保姆的纠纷报警,但几乎不见中介方带领保姆到派出所了解保姆是否有案底,也不见雇主方带保姆前来查询。而记者从其他派出所获悉,如果保姆偷盗金额不大,不少东家选择息事宁人。

  警方提醒市民,请保姆最好先核对一下对方身份,记录有关个人信息,如果保姆还没有办临时居住证的,应让保姆及时就近到辖区派出所办理,对保姆的身份存疑的,可到派出所查证。

来源: 温州网–温州商报 作者: 编辑: 黄鑫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