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财经频道 > 浙商风采
义乌从“马路市场”到“华夏第一市”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2-12-03 15:56:43

  1982年,义乌。义乌县稠城镇整顿市场领导小组发布《关于加强小百货市场的通告》,宣布自1982年9月5日起正式开放稠城镇小百货市场,设址湖清门,面积4252平方米,设摊位300多个,从此义乌开启了30年的市场建城之路。

  回望过去的30年,义乌如史诗般演绎了“华夏第一市”的传奇,三十而立的时间节点上,我们再次梳理义乌成长的路径,以全新的视角观瞻和剖析,以锐意的笔触还原和追问,以理性的逻辑逼近事实真相。

  激荡前行三十年

   义乌重新定义了“市场”

  当全国各地陆续兴办乡镇企业时,信息相对闭塞、被迫改变现状的义乌农民通过马路市场摆摊的方式寻求生存的可能,而这种“弃田归市”的创业潮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交汇的暖流区域,形成了一个特定的贸易生存环境。

  1982至1992年期间,政策不并宽松,义乌如同夹缝中的蔷薇,顽强生存。时任义乌县委书记谢高华提出:允许转包责任田、允许带几个学徒、允许议价销售、允许长途贩运,“四个允许”的政策大大解放了长期禁锢的人们的思想,有力地促进了义乌市场的发展。政策落地,引发全市共鸣,此后便开始了迅猛膨胀的市场建设态势,到了1992年,篁园路小商品市场建成投入使用,小商品城建筑面积扩大到22.8万平方米,摊位数增至23000个,交易区增至13个。

  不少义乌本地官员和经商人士回忆起30年前的决定如数家珍,而谢高华顶着掉乌纱帽的风险,为“义乌市场”成功“接生”,也传为佳话。

  这一年,义乌正式被国家工商总局授予“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的称号,较之10年前创立时的300个摊位,规模上增长了76倍。这一年,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南巡讲话,义乌再一次站立在改革的最前沿,迈开了脚步、敞开了胆子,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向另一个跨越式的十年冲刺。

  1992—2002年,这十年,三件标志性大事让义乌确立了在国内专业市场领跑的地位。1995年,小商品博览会在篁园市场启幕,让世界了解了义乌;宾王市场和国际商贸城的相继建成使用,开创了“划行入市”的管理新体制,义乌市场进入到了一个全面专业化、规模化、系统化、产业化的高速推进轨道;直至2002年5月9日,义乌中国小商品城正式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股票代码(600415),资本市场的大门徐徐打开,义乌传奇渗透到资本领域。

  2011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义乌成为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这是继国家设立9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后的又一个综合改革试点,是浙江省第一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也是全国首个由国务院批准的县级市综合改革试点。

  同年6月,国际生产资料市场在义乌城西街道奠基,总规划面积为12.85平方公里,建设周期10年。这三十年的历程,义乌以实际成绩在中国市场经济的历史上注解了市场的概念,同时,也完成了从浙江中部的贫困县到GDP全国县级市排名第十二的经济腾跃。

   政策推力成经济新引擎

   “义乌试点”释放强劲活力

  1984年底,义乌被省委列为次年2月召开的省农村工作会议的典型发言单位,在如期召开的会议上,义乌县委以《兴商建县、振兴义乌》为题作了典型发言,义乌“兴商建(县)市”的发展战略正式确立下来。此后20多年,义乌始终坚持这个战略不动摇,又提出了“以商促工”、“以商强农”、“以商兴城”、“以商富民”等一系列发展策略,丰富和发展了“兴商建市”战略的创造力和生命力,推动了义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浙江省委党校教授、义乌市人民政府顾问陆立军说,“义乌模式”一直以小商品市场为龙头,虽然是民间自发的,但在后来的发展中,政府的引导、调控、规范则发挥了决定作用。“义乌模式”背后是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在牢牢掌握着市场资源,最终形成“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的有机结合。

  2002年8月17日,省委、省政府决定对义乌等17个县(市)扩大经济管理权限,将313项原本属于地级市经济管理的权限下放给义乌等20个县市(区),进一步推动了义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2006年11月14日,省委、省政府选择义乌市作为试点,实行新一轮强县扩权,进一步扩大义乌市政府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赋予义乌市与设区的市同等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激活了义乌经济社会的发展潜力。

  事实上,义乌市场30年瞬息万变,唯一不变的是为义乌争取和设计了符合市场经济科学发展规律的政策。在一系列政策的孵化下,义乌努力尝试从市场向工业的转型。

  新光饰品、真爱毛毯、华鸿相框等一大批当地企业在义乌“政策红利”的滋润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并呈现出强大的发展张力,义乌拥有占全国产量70%的饰品,占全国产品50%的拉链,占全国产量50%的胶带,占世界生产总量40%的电子钟表,还有国内最大的清洁球、织带、毛毯、相框等企业。新光集团创始人周晓光在《女人就是要发光》一书中分析到,“小商品、大产业、大集群”的工业发展格局,为市场的进一步繁荣提供了强大的支撑,义乌的小商品市场也因此由一个纯粹的中介市场变成了产地市场。

  在全球经济复苏并不明朗和国际贸易并不乐观的2012年,也就是在“义乌试点”的次年,一揽子涉及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的政策相继发力,并产生了积极影响。据杭州海关统计,2012年1-10月义乌市实现外贸进出口总值63.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同比增长95.9%,增速远超全省平均水平。

   坚定不移实施国际化战略

   全球商人热衷义乌创业

  义乌市留学生联谊会会长万钧认为,义乌是与发达国家接触最深的中国城市之一,小商品功不可没。

  据义乌市外宣资料显示,中国小商品城是我国最大的小商品出口基地之一,商品已出口到219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57万多个标准集装箱,外贸出口占65%,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数达3059家,居全国县域首位,常驻外商超13000名,联合国难民署、外交部等机构在义乌建立采购信息中心,有83个国家和地区在市场内设立进口商品馆,“买全球货、卖全球货”的格局初步形成。

  2004年,义乌市场的主管和运营单位商城集团在德国法兰克福设立办事处,6年之后,驻日本办事处在大阪市商业中心区设立,为义乌商品对外交流搭建桥梁,这也吸引了更多的外商前来义乌采购。2007年10月,义乌—香港地区航线临时航空口岸正式开放,义乌机场成全国首个开通地区航线的县级机场,空中“黄金走廊”将义乌与亚洲紧密相连在一起。

  印度商人阿龙来义乌近10年,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义乌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城市发展和市场行情一样快,他们在这里已不单单是进货这么简单,自己的外贸公司原先只做印度生意,现在面向欧美、东南亚以及中东。

  记者从有关渠道了解到,像阿龙这样的外商在义乌创立的合伙制企业已然成势。截至2012年11月30日,义乌市已登记外商投资合伙企业1215家,其中有386家是代表机构直接转型为外商投资合伙企业。

   义乌小商品不全是义乌生产

   市场磁力吸附全国“尖子生”

  “最早我们在义乌开圣诞用品夫妻店,之后村里的其他人也过来做了,有时候相互交流采购商的订单要求和采购习惯,也会相互之间调货和支持。”义乌市四川商会会长邓世清告诉记者,他们从事的圣诞用品几乎全部外销,一个人带动一个村来创业,也只有义乌这样的平台才能发挥作用。

  对此,义乌市圣诞用品行业协会秘书长陈金林分析认为,义乌圣诞行业从小额批发到规模发展,从批发外销到欧美终端开店,从引领国内销量市场到抢占国际主流商机,可以说是这批“低头创新、抬头看路”的圣诞生意人最大的贡献。2010年义乌从事圣诞用品出口的企业有400多家,去年增加到500多家,今年已经接近800家,年销售额超过20亿元。

  像圣诞用品行业发展的轨迹一样,30年,义乌市场持之以恒地“细胞分裂”和“繁殖”,目前,形成了诸如箱包、饰品、日化用品、玩具、工艺品等16个大类、4202个种类、33217个细类、170万个单品的庞大的供应体系和采购平台。“温州小百货、宁波小家电、台州模具、福建工艺品、深圳电子产品、广州工艺品、澄海玩具等等,义乌市场的组成事实上是全国各地的区域经济的一种反映。”义乌市工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好比是一所汇集全国各地尖子生的学校,成绩当然卓尔不群。

  同样是小商品买卖,义乌市场的效应与优势形成了独特风格,同样是传统商业,义乌市场的渠道放大功能与商品快速流通特质,强化了商品交易的盈利能力。

   启动全产业链竞争模式

   三十年底蕴积淀出雄厚资本

  三十年来,义乌市场5次升级,9次扩建,市场成交额连续21年领跑全国市场,2011年义乌中国小商品城成交额达515.12亿元。

  记者调查发现,每年义乌要举办100多场展会,其中“义博会”成为继广交会后第二大国内贸易类专展,会展业对义乌传统产业的提升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同时对新兴行业的引进也起到了“试验田”的价值意义。“十一五”期间,义乌全市累计举办各类展览、会议、论坛、节庆等活动510多个。其中累计举办展览236个,展览面积223.2万平方米,参展商总数47467家,采购商数351.2万人次,实现成交额952.5亿元。

  宁波赛尔集团义乌优讯进出口公司是义乌当地最规范的外贸公司,也是义乌市场建设的参与者、见证者,总经理钱天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从国内外会展上接到外贸询单并寻找到优质供应商,通过义乌市场的比对和样品甄选,下单到工厂并匹配产品配件,在义乌快速报关出货,28天内到达全球各个地方,义乌可以一条龙解决外贸订单,每个环节都顺畅自然、轻车熟路。

  “义乌的竞争优势实质上是一个全产业链竞争的优势,也是义乌能够保持充足竞争能量的根本。”一位熟谙义乌市场建设并在工商局任职超过20年的老同志充满信心地断言:义乌过去30年的底蕴积淀,是下一个三十年最雄厚的“资本”。

来源: 杭州网-每日商报 作者: 编辑: 黄鑫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