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医疗健康 > 要健康天天看
女性长期仰睡易造成子宫后位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2-12-03 15:04:23

  长期仰睡易造成子宫后位

  大多数女性的子宫位置是前倾位,这样的子宫宫颈口比宫体低,经血能顺利流出,而且也有利于精子的进入,并顺利怀孕。

  长期仰着睡,子宫因为自重向后靠,就可能会造成子宫的后位。这样一来,子宫的宫体就向后倾,子宫颈就向上翘起来了。

  不少症状都和子宫位置有关

  子宫的3种位置中,子宫中位和子宫后位的姐妹比较少。子宫中位一般没有什么特殊影响,但如果子宫变成了后位,那么就可能会有影响了。临床上子宫后位也分等级,轻度的子宫后位可以随着自身体位的变化而恢复前位,但病理性的子宫后位不但后倾的角度大,有的甚至还与附近的器官产生了粘连,这就是很严重的病了。有的需要进行大手术用器械进行复位。

  重度的子宫后位经常有这些症状,腰酸、痛经、不孕等。子宫后位患者在受孕3个月后,若后倒子宫仍未自动纠正,则膀胱颈部及尿道的变位和宫颈上翘,可压迫后尿道发生急性尿潴留。妇产科有时会遇到这样的病人:“患者因为腹泻、便秘在其他科室久治不愈,最后到妇科一检查,发现是子宫后位引起的,经过治疗后就好转了。还有一些急性的子宫后位,有严重的腹痛症状,一般发生在下蹲姿势猛然站立时,有的患者入院时哭喊不止,面色苍白,子宫复位后疼痛就立即消失了。”

  痛经、不孕都有可能是子宫后位惹的祸

  为什么子宫后位会引起痛经以及不容易受孕呢?其实道理很简单。子宫就像一把茶壶,宫体是茶壶的壶体,而宫颈就犹如茶壶嘴,后位子宫的宫颈位置高于作为壶体的子宫腔,月经血难以从“壶底”排出。子宫只有加强收缩,压缩宫腔才能将经血逼出,因为子宫肌的痉挛性收缩,导致痛经。而不易怀孕则是因为子宫颈,也就是子宫的大门上翘,不容易让精子进入,从而也就不容易怀孕了。

  怀孕前怀孕后睡姿各不同:平时左右侧交替睡,怀孕后最好左侧睡

  仰卧不是女性的最佳选择,俯卧肯定也不是好的睡姿,那么就剩下左侧卧和右侧卧了。大家都知道的,左侧卧容易压迫心脏,右侧卧最好。但是,对于女性来说,怀孕和未怀孕的睡姿,又各有讲究了。未怀孕时,最好左侧和右侧交替睡,怀孕后,特别是6个月以后,最好左侧睡。

  “以左侧卧姿势睡觉,有利于胎儿的发育。”王柳燕说,妊娠期间胎儿在母体内不断生长发育,子宫逐渐增大,到了妊娠晚期,腹腔大部分被子宫占据,如果仰卧,增大的子宫就会向后压在腹主动脉上,使子宫的供血量明显减少,影响胎儿生长发育,还可使肾脏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这对孕妇健康很不利。怀孕后子宫往往有不同程度的向右旋转,如果经常处于右卧位,使子宫进一步右旋,从而使营养子宫的血管受到牵拉,影响胎儿的血液供应,造成胎儿缺氧,不利于生长发育,严重时可引起胎儿窒息,甚至死亡。

  女人仰睡是恶习,比男人抽烟危害大

  上大学的时候,妇科的老师重点强调过——女人仰睡是恶习!比男人抽烟还恶习!为什么呢?

  子宫在体内正常位置是前倾前屈,这种位置有利于经血排流,也是最有利于正常孕妇自然分娩的位置。

  少女长期仰睡,会使子宫在发育过程中长期受到前方充盈的膀胱(夜晚贪睡好憋尿者更厉害)压迫会导致或加重子宫后位的倾向,引起发育过程中的维系子宫正常前倾前屈的韧带的长度或弹性的不利变化而偏向后位。

  如果经产妇女长期仰睡,本来经过孕产导致松弛了的韧带更加松弛,加重子宫后位的可能性和速度。工作很多年发现女性有子宫后位,严重的已经出现各种症状,但询问时发现她们大多不了解长期仰睡与子宫后位的重要关系。

  子宫后倾后屈状态一旦固定形成,很难恢复,会造成月经不畅、痛经、经血倒流入盆腹腔引起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或难孕、流产容易残留、不容易放置节育器、长期压迫牵拉盆腔静脉从引发以腰腹痛为症状的盆腔静脉淤血综合症等。

  子宫内膜异位症找医生找医院别名:子宫腺肌病,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症状:痛经女性不孕月经量多性交疼痛更多>>子宫内膜异位症怎样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吃什么好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怎么引起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如何鉴别子宫内膜异位症用什么药子宫内膜异位症如何护理就诊科室:妇科

来源: 中华女性健康网 作者: 编辑: 巫婧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