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消费频道 > 消费新闻
提前还贷竟要排队三个月?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2-12-03 10:32:12

  网友吐槽年底提前还贷太难业内人士称银行对提前还款不感冒

  近日,有网友在微博上吐槽称年底提前还贷遭到银行的百般刁难。记者走访了解到,目前来说,广州地区的银行并没有出现大面积的提前还贷拥堵的现象,但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年底借款人提前还贷,对于银行来说肯定是不太欢迎的,借款人提前还贷之后,银行就不能再收取已还部分所对应的利息收入了,此外,收回的额度不一定能及时发放出去,可能减少银行的贷款规模。

  又到了年底提前还贷的高峰期,记者在微博上看到,有位网友吐槽称,在某大型国有银行办理房贷提前还款,遭到了该行工作人员的各种刁难。

  网友:

  办提前还贷遭刁难

  “办套房子的提前还款,遭到××银行的人各种刁难。先是说现在提前还款的人很多,要填单子排队等三个月以后通知了才能办;但花两千元后马上就可以办。然后又是你提前还款有三个月的违约金,如果不要票据可以少一半违约金。”网友“无-可-不受禄”表示。

  记者近日走访了解发现,对于提前还贷,多家银行都规定提前还贷需要提前申请,有的申请期都需要一个月,此外,如果贷款不满一年提前还款,需要收取一定金额的手续费。

  据了解,提前还贷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由于一些投资理念比较保守的借款人手上有了闲钱之后,暂时没有找到很好的投资渠道,如果将钱存在银行,所得到的存款利息肯定少于将这部分钱提前还贷所节省的贷款利息,所以将钱用以提前还贷。特别是到了年底,上班族会有各种红包、补发的费用、奖金以及年终奖等收入,导致年底向银行申请提前还贷的人数增加。

  银行:

  不鼓励提前还贷能拖就拖

  一般来说,银行是不鼓励借款人提前还贷的,借款人提前还贷之后,银行就不能再收取已还部分所对应的利息收入了,某股份制银行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长远地讲,银行的利息收入就减少了,所以,银行一般对客户提出的提前还贷的申请不太热情。提前还贷这个业务不能增加银行的收入,相反还减少了银行的收入。但据记者了解,目前,基本上没有银行会无理由地拒绝借款人所提出的提前还款的申请,但是由于主观上不支持,所以银行在受理此类业务时的效率并不高,一般是能拖就拖。

  “快的一个月,慢的可能要两三个月不等。具体还要看各家银行的具体操作情况。”该负责人告诉记者。

  业内解析

  银行担心腾出的额度无法及时投放

  如果大批地接受提前还贷,将贷款额度收了回来,却不能赶在有效的时间点(如年底)之前发放出去,银行就得不偿失了。“并且银行系统内部从收回贷款腾出额度到发放新的贷款使用额度的这一个额度扭转的过程也需要时间去操作,总之,现在已临近年底,一贯秉承稳健经营思路的银行业是不可能为了投机地提高贷款利率而冒险地接受大批提前还款。”上述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说得更简单点,如果现在银行开始办理客户提出的提前还贷的手续,可能按照正常程序办也要到12月中下旬才能办理完成,并腾出额度,而那个时候根本来不及将腾出的额度投放出去,这样就导致了银行的贷款规模减少,与各银行的年底工作目标是相背离的。

  银行在年底贷款规模的考核压力都很大,如果借款人提前还贷了,银行报表上的贷款总额就会减少,“虽然个贷在各家银行所占的比重不大,但目前银行间的竞争都很激烈,业务拓展都很艰难。”该负责人表示。

  此外,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如果银行找到了利率更高的贷款投放项目,而又缺少信贷规模,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不仅会鼓励利率下浮的个贷客户提前还贷,甚至还有可能会去动员贷款收益低的存量大企业客户提前还款。

   小贴士

  提前还贷

  先考虑成本

  在记者采访的过程中,部分银行有关负责人建议称,借款人若要提前还贷一定要谨慎,因提前还贷成本提高,如果有相对较好的投资回报,就不要提前还贷,此外,“相比其他渠道的借款,目前银行的商业贷款利率也不算高”。

  业内人士提醒,基准利率享受7折~8.5折的购房者、等额本金还款期已过三分之一的购房者、等额本息还款已到中期的购房者、投资收益率高于贷款利率的投资人士、不久后还将向银行贷款的购房者等人士还是不建议提前还贷。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编辑: 黄鑫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