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医疗健康 > 儿童健康
宝宝腹泻期要补锌 母乳喂养应添加乳糖酶1-2周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2-11-29 14:24:01

  核心提示:目前,有关补锌和微生态治疗在婴幼儿腹泻的防治策略中,成为除补液以外的另一个重要的环节。世界卫生组织(WHO)已向全球推荐5岁以下急性或慢性腹泻患儿每天口服10~20毫克锌,持续10~14天。

  宝宝秋冬季腹泻可坚持母乳喂养

   乳汁应添加乳

  儿科专家崔玉涛表示,秋季腹泻是轮状病毒引起的急性胃肠炎,整个病程约5-7天。目前无杀灭轮状病毒的药物。轮状病毒侵袭肠道可造成肠黏膜损伤,破坏肠黏膜上的乳糖酶,引起包括母乳在内的,乳品中的乳糖消化障碍,出现乳糖不耐受,加重腹泻。因此,秋泻期间可坚持母乳喂养,但应添加乳糖酶1-2周。

  治疗病毒性腹泻的原则:1、口服补液盐预防和治疗轻-中度脱水;2、母乳喂养+乳糖酶、配方奶喂养换成无乳糖配方;3、益生菌等辅助;4、对于发热等症状才用退热等对症治疗;5、确诊为病毒性腹泻,就应避免使用抗生素。“预防和治疗脱水+适宜营养”是治疗病毒性腹泻的原则。

  冬季宝宝腹泻应补锌

  现认为治疗急性腹泻时,补锌会影响腹泻过程中的免疫功能、小肠内的结构或功能,以及上皮的恢复。研究已经证实锌在金属酶、多聚核糖体、细胞和细胞膜功能中发挥关键的作用,这也形成一个观念:它对细胞生长和免疫系统功能发挥了核心作用。另外也有表明在腹泻过程中,肠内锌的丢失加剧了已经存在的锌缺乏。

  目前,有关补锌和微生态治疗在婴幼儿腹泻的防治策略中,成为除补液以外的另一个重要的环节。世界卫生组织(WHO)已向全球推荐5岁以下急性或慢性腹泻患儿每天口服10~20毫克锌,持续10~14天。

  腹泻与锌缺乏间形成恶性循环

  一些微量营养素摄入不足会增加儿童对胃肠道感染的易感性,对胃肠道结构和功能带来负面影响,其中锌缺乏易致腹泻是和锌参与肠道水和电解质的转运、小肠渗透性、肠细胞酶的功能,增强肠道组织的修复,增强局部免疫,以控制细菌过度生长和早期病原菌清除等有关。

  一般来说,腹泻时由于营养物质快速通过肠道,肠吸收黏膜的损伤和特殊运输载体的损失,可引起吸收不良。另外,腹泻时小肠处于一种分泌状态,妨碍或减少营养素的吸收。急性腹泻时,血清锌和铜较正常组分别下降13.1%和12.8%,标准口服补液盐(ORS)治疗后进一步下降22.6%和22.4%,这表明严重和较长时间的腹泻会引起血清锌和铜的下降。腹泻时粪便中锌丢失增加,迁延性腹泻时丢失更多,表现为血清、血浆及组织中锌降低,慢性或迁延性腹泻比急性腹泻时锌降低更明显,而且血清锌水平与病程有关。摄入减少和丢失增多导致锌营养状态恶化,后者又导致发育迟缓和腹泻发病风险增加。当饮食中锌摄入较低时,小肠的锌吸收代偿性增加,但仍不能维持正常水平,尤其是急性腹泻期有锌吸收障碍的患者。

  除了上述病理生理学状态,细菌性腹泻也可导致营养素消耗,因为细胞残片、肠细菌的增殖和未消化的固体可以吸附矿物质,包括锌,并降低其生物利用率。因此,腹泻时饮食摄入减少、小肠吸收不良、胃肠道丢失增多等可引起血锌的降低,而肠黏膜再生需要的锌因缺乏或不足,导致病情的延续。这样,在腹泻和锌缺乏之间形成了恶性循环。

  妈妈和家长应做到:1.及早给患儿补充家中有的适宜液体,包括ORS来预防脱水;2.继续喂养,腹泻后增加喂养;3.识别脱水的体征并带患儿就医,接受新ORS(较低浓度的口服补液盐)或者静脉补充电解质;4.每天给患儿20mg锌,连续补充10-14天(6个月以下的婴儿每天10mg)

 

来源: 39健康网 作者: 刘寄奴 编辑: 刘彩娟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