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周围忙着找工作或是复习考研的同学比起来,已经成功保研本校的王芊最后一年的大学生活很轻松。“今年光棍节的时候已经领了结婚证,现在我要做的就是好好调养身体,准备在明年生个宝宝。”
王芊并不孤单。和她一样,不少在校大学生已经开始加快他们生活的步伐。结婚、生孩子,在象牙塔里也渐渐不再那么稀缺与神秘。
喜悦:最重要的决定
今年25岁的张秀秀(化名),是我省某高校中文系二年级在读研究生。今年7月,刚修完研一学分的她怀着喜悦的心情,迎来了自己的宝贝女儿。
张秀秀是学校研一怀孕“第一人”,师生们也给了她格外的关注和帮助,“当时学校给了我一个月的假期,但是我毕竟是个学生,不能落下功课”。
当了妈妈以后,张秀秀的一天是这样度过的:上午7时30分起床,给孩子喂奶,饭后马上去上课,中午11时许回家给孩子喂奶,下午一般从1时半开始学习,晚上回来时间比较机动。
张秀秀告诉记者,升入研二后课程减少,主要任务是写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但压力还是蛮大,“我是学生干部,读研期间也在校担任科研秘书,每天的时间表都是排得满满的”。
“在校期间生孩子,是家人一致的决定,对我来说,这也是一个最重要的决定。爸妈、公婆都觉得在学校的这段时间相对轻松,能把生孩子的任务完成了,毕业工作后会轻松很多。”她说。
让张秀秀和丈夫最终下定决心的,除了长辈的不断劝说,还有身边不少大龄朋友在工作和家庭之间无法取舍、左右为难的窘境。
像张秀秀这样的“妈妈学生”,这几年正在缓慢增长。在这一群体中,夫妻双方往往已经有一方在社会上工作,若两人都还是学生,则一般需要可靠的家庭后盾作支持。
尴尬:不能说的秘密
和张秀秀的喜悦与满足不同,巧君(化名)的故事多少显得有些尴尬。
今年刚满20岁的她是省内某高校的学生,也是躲在远亲家的“待产妈妈”。记者辗转联系上巧君,并说服她接受采访,并不容易——学校到现在都不知道她怀孕甚至已经结婚的情况。在通过QQ采访的过程中,她不断提醒记者使用化名。
2011年,巧君第一次离开父母,来到陌生的城市求学。不久之后,赵晓走进了她的生活。
“他是大三的学长,开学后就一直对我照顾有加,一个月后,我成了他的女友。”巧君告诉记者,赵晓家境富裕,一表人才,又舍得为她花钱,很多同学都羡慕她那么快就找到了“金龟婿”,大一的下半学期,两个人在校外租房同居。
就在大一行将结束的时候,巧君发现自己怀孕了。“当时整个人都懵了,不知道该怎么办。”巧君说,她和赵晓商量过不要这个孩子,可又觉得太过残忍,两人最终求助父母。
因为这个突然到来的小生命,两对素不相识的家长坐在了一起。“他的爸妈挺高兴,但我知道,我的爸妈很失望。”巧君告诉记者,虽然如此,爸妈最终选择同意他们结婚,并把孩子生下来。
为了不让自己和孩子尴尬,父母最终选择将她送到省外的一个亲戚家,“向学校办了休学手续,同学朋友那里也不敢说,只能等孩子生下来再做打算”。
巧君坦言,未来的日子,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尽管无法进行确切的统计,但记者采访发现,像巧君这样的“隐形妈妈”在不少高校尤其是非重点院校中存在。她们往往年纪偏小,却不得不选择“奉子成婚”。
争议:想说爱你不易
围绕大学生结婚生子的争议一直不断,敢于当个“妈妈学生”毕竟是少数。
在杭州几所高校的走访中,记者随机采访了50对交往时间在1年以上的校园情侣,其中仅有5对表示可以考虑要孩子,而在这5对情侣中,研究生情侣占3对。
这大致能反映出目前大学生对在校生育的态度。从2005年9月1日起,教育部取消对大学生结婚的限制,只要符合男22周岁、女20周岁的法定要求即可成婚。这之后,在校大学生结婚的案例越来越多。
相比在校园内结婚,生育孩子更易引起各方议论。反对者认为,大学生并不能够独立承担生育孩子带来的各种压力。支持者则称,“奉子成婚”恰恰体现了大学生的成熟和责任感。
“大学生可以结婚,但最好不要生孩子,自己还没有工作,上学的费用还是家里给的,拿什么来养活宝宝呢?”大三学生Selina这样说。
不少家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大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走向社会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后,再考虑结婚生子也不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