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财经频道 > 银行动态
银行“晚两小时关门”难吗? 业内人士嗤之以鼻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2-11-27 09:09:41

  “银行对私时间延长一两个小时,可以方便客户办理业务。”银监会相关负责人日前的一句建议,引爆了截然不同两种观点的交锋。以银行消费者为主的网友,几乎一面倒地支持这一建议;而在银行业内人士和一些专家学者看来,这种说法是不考虑实际的“站着说话不腰疼”。

  建议:学国外延长对私时间

  银监会主席助理阎庆民近日在一次会议演讲上表示,提升服务水平是提升银行业竞争力的途径之一,这方面我国银行业与国外有不小的差距。阎庆民建言,银行对私时间延长一两个小时,民众可在下班后到银行处理个人金融业务。

  阎庆民介绍,国外银行网点营业通常分为对公和对私时间,对公时间营业到下午5时,因为这一时间企业都下班了,而对私时间则延长一两个小时,民众可以在下班后到银行处理个人的金融业务。

  除这种便民服务,银行业服务能力还面临着其他挑战。阎庆民称,首先,客户对金融的认知程度越来越高,公共金融意识也越来越高,不像过去30年那样,银行推什么服务,客户就被动接受什么服务。

  其次,客户对非信贷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会提出很多非信贷的服务,例如咨询、顾问,并购或者做一些打包的融资,这对银行的服务能力带来挑战。阎庆民还要求,银行要坚持业务规模与服务质量并重,扭转简单的规模质量和利润为主的考核服务,形成以服务为本的核心价值观。

   呼声:近七成网友支持延时

  在消费者眼中,银行网点延长营业时间确实是理所应当。

  截至昨日晚7时,某网站做出的“银行是否应该晚两小时关门?”的投票数据显示,18515名参加投票的网友中有67.4%选择了“应该,民众可在下班后到银行处理个人业务,方便上班族”的选项,共计12466人。而仅有19.1%的网友认为“不应该延长营业时间,晚两小时关门会增加银行成本,增加柜员劳动强度”。另有13.5%的网友认为“无所谓,ATM、网银已经能够可以办理各类业务,不需要去营业厅。”

  据介绍,国外银行网点营业通常分为对公和对私时间,对公时间营业到下午5时,对私时间则延长一两个小时。在国内,股份制商业银行营业时间普遍较国有大银行更长。

   反驳:营业延时不能解决问题

  “让银行适当延长营业时间”本是一句简单的建议,却引发了一场争论。对于这一表态反应最快、也最强烈的,是银行业的从业人士。

  “以为银行门口竖着5:30关门,里面的员工就像某些单位似的到时间立马拎包就走?知道什么叫结账平账,什么是后续账务吗?”有银行员工在网络上表示,自己的工作时间实际上远远超过银行目前标示的营业时间。“大多数员工一天工作超过10小时,还真当我们朝九晚五?”

  民生银行零售银行部的一位总经理助理周先生则认为,客户排队的应对之策不在于延长服务,加之中国大城市道路拥堵,即便延长对私业务时间也起不到效用。周先生在微博上说:“客户在银行排队的真实原因是什么呢?谁观察过,谁留意过,谁又反思过?我和柜员深度访谈过,十年前如此,十年后更甚。”

  部分专家学者也对这一建议“不感冒”。“政府能不能别总干这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事儿,总开空头支票,然后让企业买单。”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教授刘昕评论说,“让银行竞争起来,银行自然就自己琢磨怎样提高客户服务质量了。”

   相关新闻

  北京首家“金融夜市”

  已开办一年多

  实际上,银行业延长服务时间在北京并不是一件新鲜事。记者了解到,位于广安门的北京首家“金融夜市”自去年8月正式开门纳客,将营业时间延长至20时以来,已经正常开办一年多。

  “金融夜市运转良好,我们还正在琢磨着增加一些新的夜市业务。”昨日,邮储银行北京分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广安门支行推出的“金融夜市”将人工服务与24小时自助服务相结合,除配备系列自助服务终端外,还可办理邮储银行大额存取款、转账业务、各类存折及银行卡挂失、理财业务咨询、信贷业务受理等全功能银行业务。因为广安门支行靠近马连道茶城,不少商户有金融需求,因此正在考虑增加针对商户的金融服务。

  不过,为了确保“金融夜市”的正常营业,邮储银行也需要配备更多的员工以保证柜面服务质量。该行负责人介绍,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点后,邮储银行还将在繁华商业街区和居民区增设类似的延时服务网点,让北京市民享受到更加便利的金融服务。

来源: 北京日报 作者: 编辑: 黄鑫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