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医疗健康 > 医疗健康新闻
血液科专家提醒 急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由感冒引起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2-11-26 09:24:25

  对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来说,因为皮肤上有很多出血点,要绝对卧床休息,防治碰撞伤或活动后引起自发出血,因为这种出血很难止住。

  同时,这类患者往往还存在看不见的消化道黏膜出血,因此他们最好吃流质食物,绝对不要碰坚硬的食物,以防消化道大出血的发生。

  而在一般情况下,急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只要及时救治,住院治疗10—14天就能康复。但其中也有20%—30%的急性患者,在治疗了半年以后都没什么效果的话,就会转成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成医生说:“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停止治疗的情况下,血小板数量还能维持在5万—6万,这部分人完全不用处理,也不会影响到生活质量。还有一种是血小板比较低,可能需要终身激素治疗,随时都有可能发生自发出血,一般生活也不能自理。”

  曾有一位20岁的姑娘,患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已有两年时间,因全身皮肤再次出现瘀斑和瘀点,到医院就诊,当时检查血小板只有9000,而用了激素治疗效果也不好。然后又去尝试别的治疗方法,效果都不怎样,现在还在靠中药维持。

  “在临床中,我们最怕遇到的,就是对激素治疗效果不好,或是激素治疗的量一减下来,血小板就控制不好的患者,因为他们转为慢性或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风险很高。”成医生说。

  寒冬将至,感冒的病人明显增多,这本是件很正常的事。但要是你在感冒后皮肤出现小红点,一定要多加注意,因为这可能是你得了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如果不及时治疗,不仅小红点会越来越多,而且还会将急性病拖成慢性病,甚至发生颅内出血,危及生命。

  这可不是危言耸听。每每到了冬春感冒高发季的时候,杭州市三医院血液科就经常会接到此类患者。

  “这些患者通常以为自己是皮肤过敏,到皮肤科就诊验血后发现血小板极低,然后才被转送到血液科。”该院血液科成志副主任医师说,很多时候,是患者对该病认识不多而延误治疗。

  不久前,成医生接诊了一名12岁的小男孩。

  就诊原因是,前一天晚上,妈妈在帮他洗脚时,发现他的双脚上有很多小红点。等到第二天早上,这些小红点已蔓延成一片又一片,看起来青一块紫一块的,相当恐怖。

  孩子的妈妈以为是皮肤过敏,带孩子去了杭州市三医院皮肤科,但等到血常规结果出来时,妈妈大吃一惊。正常人的血小板数量该是10万—30万,而孩子的已下降至2000。

  大家都知道,血小板在我们体内主要起到止血的作用,如果数量减少太多,随时都有发生各种出血的危险,所以皮肤科医生赶紧提出,把孩子转送到血液科接受治疗。

  成医生接诊后,很快就确诊他是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并且孩子的母亲在聊起病史时,说到小朋友在脚上出现小红点前一周得了感冒,这让成医生对自己的判断更加确定,因为根据统计,大约八成急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由感冒病毒引起。

  但是,除了感冒病毒外,成医生说:“像疱疹病毒、微小病毒B19、麻疹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等,都会引发急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而且通常在感染后2到21天发病。

  为什么小小的感冒会跟血液里的血小板扯上关系?据成医生分析,一方面,是感冒病毒本身就有破坏血小板的威力,另一方面,针对感冒病毒产生的抗体也会破坏血小板。所以,当感冒发生后,就会引起血小板数量的急剧下降。而皮肤上的小红点,就是隐藏在皮下的出血点。

  成医生说:“要是病情严重,还会出现口腔血泡、牙出血、流鼻血、生理期女性月经量增多,以及内脏出血、拉黑便等症状,所以一定要引起重视,及早就医。”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如果耽误治疗的话,还有极为凶险和可怕的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成医生曾经接诊过一位50岁的男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这名患者其实得这个毛病已经有30多年的时间。那次也是因为感冒诱发,全身皮肤再次出现红紫色的斑块,而且还有大便出血的症状,当时查血小板只有1500左右。

  “我们当时也给做了相关的治疗,并且尝试了多种治疗方法,但始终都没什么起色。最后在住院治疗期间,发生了自发性颅内出血,医生马上抢救都来不及,最后患者失去了宝贵的生命。”成医生说。

  虽然发生此类凶险状况的概率不高,但也不能抱有侥幸心理,因为一旦发生,后果谁也无法估算。

来源: 今日早报 作者: 黄春燕 何丽娜 编辑: 刘彩娟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