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曝光投诉台
羊肉汤店被曝使用增白剂 专家称食用过量伤肾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2-11-23 14:16:38

成都市民品尝羊肉汤。(资料图)

  市场上出售的羊肉香精。

  不少羊肉汤店使用羊肉香精,专家称过多摄入伤肾。

  昨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小雪”,成都降温,这样的日子里,喝一碗热乎乎、香喷喷的羊肉汤,成为一件非常惬意的事。但千万不要被市面上许多奶白、浓香的羊肉汤所迷惑。这些看似鲜美的汤中,可能会有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简阳小伙小张本来想在成都开羊肉汤店,但从“前辈”那里得知羊肉汤要想浓香汤白,需要添加羊肉香精和增白剂后,他放弃了这个想法。一周多前,小张向华西都市报记者报料,随后记者展开调查,发现羊肉汤店使用羊肉香精的情况并不少见。

  爆料

  羊肉汤里含增白剂

  20多岁的小张是简阳人,几个月前跟朋友在成都找了一处门面,然后装修好,本来打算在冬至前开一家羊肉汤店。上个月,小张开始先自行摸索着熬汤。然而,他熬了很多次汤都熬不白。小张转而向一位曾经开过羊肉汤店的前辈请教,这位前辈带来“秘方”,很快就将羊肉汤熬得又香又白。

  小张仔细研究了这些“秘方”,发现其中包括羊肉香精、增白剂、大骨高汤添加剂等,其中一种增白剂还含有二氧化钛。他查询得知,这些添加剂长期食用可能会对人体的肾脏和胃产生伤害。这让他很犹豫,“即便不出人命,但是良心过不去。”纠结一阵后,最近小张决定放弃开羊肉汤店的想法。

  针对小张讲述的情况,记者对成都市部分食品添加剂市场进行了走访调查。

  调查

  羊肉香精1月卖几件

  11月14日,记者来到成都的二环路北二段府河桥市场,这里不少店面都在经营食品添加剂。

  “羊肉香精卖得很好,我们一个月要卖好几件,不少羊肉汤馆子都在我们这里拿货。”一食品添加剂销售员在推荐羊肉香精的同时,她还拿出另外一瓶“大骨高汤”的熬汤添加剂,“羊肉香精搭配着这个用,香得很”。记者注意到,这种羊肉香精,产自石家庄,每瓶两斤重,一件有12瓶。

  在另外一家添加剂店里,记者称熬制的羊肉汤没卖相,缺乏色泽。店面老板拿出了两种含二氧化钛的增白剂供选,一种为液态,一种为粉末状。店面老板说,粉末状增白剂可以散装卖。随后,店面老板以15元钱的价格卖了一斤增白剂给记者。

  厨师

  骨头熬的汤泛黄色

  11月20日上午,记者又来到小关庙后街,此时还未到饭点,大部分店员正在准备菜品。

  “我们的羊肉汤泛黄色,正宗得很,不是外面那些白生生的汤。”在一家自称开店10年以上的羊肉汤店里,一位老人家说出了自家店的特色。这位熬汤师傅说,部分羊肉汤店会在汤里勾兑增白剂,让汤更有卖相,实际上正宗骨头熬制的羊肉汤是泛黄的。

  但在这家店的厨房,有10余种佐料用碗盛放在锅边,其中一种佐料的颜色、外形和味道都与记者在添加剂市场看到的羊肉香精相似。

  在另一家羊肉汤店里,4名工人正在清洗羊杂等肉品。在壁橱的一个角落里,有一瓶标有“大骨”字样的添加剂。老板说这是通过正规途径买来的,对人体没有伤害。

  记者实验

  冒牌羊肉汤以假乱真

  小张告诉记者,甚至用猪肉代替羊肉,再加上羊肉香精一样能熬出羊肉香味。昨日上午,记者按照小张传授的方法熬制了一锅“羊肉”汤。

  先将少量猪肉切片煮熟待用。然后将油倒进锅内翻炒,放入姜、葱、蒜等佐料,再放入少量羊肉香精。此时,炒出的猪肉已经有了很浓的羊肉味。随后,向锅中倒水煮沸,再放入少量增白剂。增白剂一入锅,原本较清澈的肉汤,瞬间变白,一锅“羊肉汤”就这样出炉了。

  “羊肉汤”香味四溢,放入少许葱和芹菜,看上去和市面上的羊肉汤非常相似。

  专家说法

  可以食用过量伤肾

  业内人士说,羊肉汤其实不是越白越好,正规的熬制羊肉汤的方法是,用猪骨、羊骨熬汤,其间加入羊杂、羊肉等。要想汤白,最好多加羊肚。

  羊肉香精和增白剂对人体是否有害?川大华西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博士李云说,按照相关法律,羊肉香精作为食品添加剂是可以食用的,只是过多摄入会对人体造成伤害。中国食品饮料网资料显示,羊肉香精少量食用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过多摄入会损害肾脏。

  而根据食品数据库资料显示,以二氧化钛为主要成分的增白剂,不能添加进与肉相关的食品。

来源: 四川新闻网-华西都市报 作者: 编辑: 姜玲菲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