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新闻频道 > 衢州新闻
会展为衢州经济推波助澜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2-11-07 14:13:14

  展区的互动有奖游戏。

  车展上的外国车模。

  与唐老鸭合个影。

  展会上的“变形金刚”。

  每次车展都吸引了大批市民观展。

  11月4日,来自义乌的汽车经销商陈总特地来了趟衢州,他此行的目的是报名参加11月16日举办的秋季车博会,可当得知今年秋季车博会展位已满的情况,他感到非常遗憾。

  “关注衢州秋季车博会已经多年了。”站在衢州市会展中心门口,陈总深深吸了口烟,他有些不服输地说,明年他一定要早点来报名参展。

  45个汽车品牌最终确定参展,还有多家汽车经销商因报名晚了而没有展位,秋季车博会参展报名如此火爆,与它的品牌效益密不可分。近年来,我市的会展经济风生水起,秋季车博会、房博会等会展在四省边际小有名气。我市会展经济“十年磨剑“,越来越活力四射,它不仅提升了我市的产业竞争力,更推动着城市的不断进步。

  会展已融入百姓生活

  “我家的车子和房子都是车展和房展上买的,像这样的会展,我都很喜欢,每年的这些会展,都是我们家庭的‘老项目’。”家住市区西区的梁静可谓衢州车博会的铁杆粉丝,她告诉记者,这些会展高度集中,成为市民便捷购车、购房的不二选择。平时需要几天甚至一个多星期才能跑遍的汽车4S店、房开公司,在会展上只需要半天时间就能搞定。

  而市民吴月青则认为,会展上,车商和房企往往会让消费者享受到比平时更多的优惠。比如车展中,无论是优惠大礼包、直接降价还是送装潢,对消费者来说都是不小的实惠,让消费者满意而归。

  以车展为例,虽然从规模上还不能跟国际化的大型车展相提并论,但衢州车博会更加贴近市场、贴近消费者。

  据了解,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原本作为奢侈品的汽车逐渐成为衢城市民的消费热点,使民众由单纯的赏车、购车,向了解汽车文化、与车同乐的方向悄然转变。而搭建一个拉近民众与汽车距离、促进汽车销售的平台,也成为衢城车市的迫切需求,由此也孕育了衢州车博会的诞生。为此,衢州日报社开始探索媒体办车展的路子,衢州首批4S店开业的2003年,本报就举办了衢州房车展,开创了衢州大型车展的先河。

  2005年,衢州车展场地正式迁移至市区南湖广场,并正式确定主打“衢州秋季车博会”这一品牌,至今已每年成功举办一届。

  秋季车博会既迎合市民日益增长的购车需求,又为广大车商提供一个展示、促销的平台,一经推出就广受好评。经过多年的精心培育,如今秋季车博会已成为衢州地区影响力最大、关注度最高的大型车展,是推动衢州车市销售的一张“金名片”。

  会展犹如一只聚宝盆

  “参加一次秋季车博会,销售量相当于我们一个多月的量。每年我们都很积极参加车博会,不参加是一种损失。”这是采访中许多汽车经销商对车博会的评价。

  会展经济在国外一直得到政府和实业界的重视,对推动经济发展起到了强大的促进作用。在国内,迅速崛起的会展经济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推进器和新亮点,并已成为众多城市的新景观。成功的会展实例,足以证实会展的“桥梁”作用和它所产生的经济效益。

  近年来,衢州的会展业发展频频“提速”。从车博会、房博会、浙江名家书画展、健康文化节、婚博会、家博会......一场场“重量级”展会交替在上演。经过多年培育,衢城会展业的专业化、品牌化水平不断提高,涌现出像车展、房展等在四省边际和业内有知名度、影响力的品牌展会。

  会展如同一只聚宝盆,市民如获至宝,而商家则赚得盆满钵满。数字显示,十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会展经济”已经成为地方经济的“助推器”。数据可以看出这种变化:房展10年,销售总额接近20亿,而车展10年,销售额也接近7亿。展会大大提升了市民对房产、汽车的购买力,2002年年底,我市的汽车保有量10863辆;2012年10月中旬,更是达到了井喷式的164044辆;而2005年秋季车博会销量150辆,2011年则达到了1449辆。车展作为衢州车市的缩影,让参展商亲身体验到了市民的消费实力。

  “我市的会展经济潜力还很大,还有待挖掘。”据业内专家推算,展览业对相关产业的“牵动效应”大约为1比9。也就是说,如果一场展览会收入1万元,那么餐饮、住宿、旅游等相关产业就能赚到9万元。会展业带给我市的收获,其实不仅仅是一个简单乘数,它还“牵动”衢州经济,带来这座城市的全方位改变。

  会展是城市文化底蕴的展示

  会展的魅力还不仅在于它的经济效益,它是一座城市文化底蕴的展示。每届车展、房展,市民在观展的同时,都能感受到文化所展现出来的氛围。

  比如车博会,除了实实在在的销量,市民对汽车文化渗入车博会也深有体会。2003年车房展,穿插了最美车模评选;2004年车展,海马打造科技车展,用声音、视频给观展者带来全新汽车体验;每届车展,老年大学等不少摄影协会都会自发组织摄影比赛,一些部门还组织征文比赛;车博会的顶级豪车展示,甚至与国际大车展接轨,市民围观,领略了汽车的前沿科技,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都让车博会洋溢着浓厚的文化气氛。会展中心已成为传统文化与国际时尚文化激荡、碰撞的展示平台。

  又比如房博会,它对于展示我市城市建设、城市形象、城市功能都有不言而喻的推动力。

  今年10月,为期一个月,由市委宣传部、衢州日报社主办,都市快报艺术中心协办的“浙江名家书画展”在衢州展出。49幅书画作品端挂墙上,令孔氏民居古朴典雅的人文气息更加浓墨重彩。事实上,书画展从国庆节前的孔子文化节就开始了,书画爱好者一波接一波慕名前来观赏。

  “通过会展展示展示衢州的文化,城市繁荣。”一位衢州的文化者如此说道,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是否深厚,一方面取决于这座城市的历史,另一方面取决于这座城市和生活在这里的人民所具备的精神。从这个角度来说,衢州是一座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现代城市,衢州应当从这个角度去认识和发掘文化资源,打造属于自己的文化品牌。

  衢州还有很多文化,可以通过会展展现出来,比如旅游文化等等,有着浓浓文化韵味的各项活动,通过会展这个大舞台展现给市民。他们在各种展会上游玩、购物、娱乐,大大延展了其休闲生活。

  以会聚友   打造四省边际中心城市

  衢州搞大型会展也有先天优势。衢州地处四省边际中心,衢州市会展中心地处城市中心地带,交通便利,有着得天独厚的“集客”优势,十分有利于举办大型主题展会,使衢城及周边地区居民可以非常方便地前来观看展会。

  根据历年车博会等会展的情况

  看,外地商人对衢州会展也很感兴趣,尤其是车博会,每年都吸引杭州、金华和义乌等地的车商前来参展。不仅商人前来参展,一些外地游客也前来观展。每年的车博会,都有诸如上饶、丽水、莆田等地观展者前来看车并下单。

  正因为如此,会展业不仅本身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带动了很多相关产业发展。“现在只要会展中心有展览,我们的生意都很好,会展经济让我们的生意都‘活’了。”位于衢州市会展中心附近的一家宾馆经理说。

  在不少人的印象中,会展只是普通的展览会,但它带来的经济效益远不止如此。“会展经济”不仅仅是展现城市发展的窗口,更能带动当地交通、住宿、商业、餐饮、购物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会展业这个“香饽饽”,为何我市的会展业能够“高热”?

  作为汽车、房产等经销商,他们对衢州车博会、房博会等会展活动最深的体会是:政府搭平台,商家更出彩。

  专家认为,发展会展经济需要强大的产业支撑和城市知名度、开放程度的支撑。近年来,市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努力打造四省边际中心城市,历年积累的一些“名牌”展会、优越的地理环境与旅游资源、良好的城市投资环境等诸多因素,为我市会展业发展夯实了基础。

  与以往小会展的“草台班子”不同,近几年来,我市的会展越来越“正规”。以车展为例,每年春季和秋季都有大规模的车展,夏季还有汽车纳凉晚会。今年的秋季车博会,将有46个汽车品牌、300余款车参展,其中不乏豪车。一位参展商说:“近年来衢州市会展中心每年都举行三次车展,一年比一年档次高、规模大。”

  “吃住在衢州,旅游休闲购物在衢州。会展是一条纽带,会展可以提升凝聚力、影响力、知名度,衢州的会展不仅仅着眼于衢州,更要放眼周边,以会展作为纽带,打造四省边际中心城市。”一位业内人士说道。

  名词解释

  会展

  会展是会议、展览、大型活动等的简称。其内涵是指在一定地域空间,许多人聚集在一起形成的定期或不定期、制度或非制度的传递和交流信息的群众性社会活动,其外延包括各种类型的博览会、展览展销活动、大型会议、体育竞技运动、文化活动、节庆活动等。

  会展经济已与旅游经济、房地产经济并称为“三大无烟产业”。会展产业的形成是因它传递信息最快、最直接,就连在信息化时代,报纸和网络也无法取代会议的这种功能。

  因此经济学家把会展经济称之为“信息冲浪”、“知识会餐”、“财富平台”、“城市经济的牵引器”。

来源: 衢州日报 作者: 徐晓波 编辑: 刘彩娟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