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御街美食街,几乎每晚都是门庭若市。
记忆中,老底子的杭州人,关于小吃的选择仿佛一直都是丰富的。
生在钱塘人家,大部分的杭州伢儿都曾经吃过御街的生煎包,看着银花馄饨、条头糕咽过口水。御街二十三坊在记者幼时就是杭城极热闹的所在,但在前两年偶有路过,却总是感到这里的冷清与寂寥,一些熟悉的老店铺纷纷挂上转让的牌子。
但从今年9月28日起,随着御街二十三坊的重新开街,门庭冷清近两载的美食街重新热闹起来了,最明显的受益者就是御街上的小吃店——“钱江小鱼”姚师傅月入1万、生煎葛哥打算在沈塘桥开分店、“定胜糕”坚守两年开始盈利……昔日冷清凄凉的街景被摊主们灿烂的笑容和环卫工人们忙碌的清洁车取代。
变化有多大?很简单的一个例子:昨天,清洁工王大姐咕哝着告诉记者:“现在一个晚上要倒两三次,前两年一次就够了。”
门庭冷清近两载,老街小吃为何一夜之间重归火爆?昨日记者重新走上这条老街,寻觅个中缘由。
有名的“葛师傅生煎”,生意火到连招牌馄饨都不做了
常去御街美食街的同学一定都知道,这里一共有100多辆“小吃车”,每天傍晚5点左右就闹猛起来。
摊子不大,大都是现做的杭州当红小吃,游客市民不需正襟危坐,随时随地可以开动,从鼓楼城门前到万松岭路口,边走边吃,市井味道十足。
御街45号葛师傅的生煎包是现在人气的“旺铺”,天天排队,经常有吃货几十个一起打包。他们是“夫妻档”,葛师傅负责揉面、拌馅儿,葛嫂负责包、端、收。
原本除了生煎,他们还有一块“金字招牌”:菜肉馄饨。但现在葛嫂每天都得费上半天口舌,劝说老客放弃对馄饨的念想,改用粉丝搭配生煎。
“实在来不及做。”葛师傅抱歉地笑着解释。他也没想到生意怎么在这段时间里突然好起来了,“我还记得生意最差的一天,只卖了50个生煎包。但现在,一天要卖掉800~1000个。”
葛师傅是地道杭州人,小时候住茅廊巷,生煎是年轻时就学下的手艺。他的生煎,4个5元,光算生煎包,营业额就每天超过一千元。近两个月,葛师傅的腰包迅速鼓涨了起来,现在已经开始谋划起了开分店:“我已经找好店面,就在沈塘桥那里。不过御街生煎包45号摊位我不会放弃,这是一个窗口。”
不过葛师傅有点疑问:怎么这生意就突然好了呢?
杭州人都知道的定胜糕,最火的那一天卖出了600块
御街41号小吃摊的姚师傅,炸的一手好鱼。他的钱塘江小齐鱼,在吃货圈里小有名气,下啤酒很落胃。姚师傅说话也很实在:“现在生意好很多了,一个月净赚个万把块钱不是问题。”
说起御街小吃摊的境遇两重天,姚师傅很有发言权。他原本在大清谷开饭店,除了炸小鱼儿,还做珍珠肉圆儿、荷叶饭,都是地道的杭帮小吃。他告诉记者,自己当初选择御街开店的时候,正是生意“最冷”的时候,“前面那个摊主做不下去了,我把摊位吃下,本来是试试看。刚摆摊时真当冷清,一天只卖一二十块钱都是平常事。不过这两个月,生意一下就火起来了。”
中山南路367号是董师傅主业卖水,副业做定胜糕:“我的豆沙、米粉都是自己做、自己磨的,每次做豆沙起码要2个半小时。”
房租加上进货成本、磨粉机这些足足花了董师傅五六万。但生意最差的时候,要靠卖豆沙勉强维持。“现在生意好了,一天能卖两三百块,国庆时还卖到600块一天。”
杭帮小吃压倒烧烤摊,老外专门来吃“杭州味道”
姚师傅的小齐鱼与董师傅的定胜糕,味道没有变,变的是人气。
南宋御街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二十三坊重新开街前,小吃街的人流量每天不过一两千,但现在人流量每天都过万。还有不少老外,专门来这里寻访杭城老底子的味道。比如鼓楼门前的银花馄饨的铺面里就经常能看到金发碧眼的老外,“至少是上世纪70年代的杭州味道”。
有了人气为基础,包括生煎包、银花馄饨、条头糕、橘红糕等等在内的杭州本地小吃一下就火了。“经过几轮淘汰,一些烟熏火燎的烧烤摊位因为没有特色,自然出局,地道的杭州小吃渐渐稳定下来。”
据南宋御街统计,100多个摊位中,杭州本地人经营的份额从一开始的20%上升到目前的30%左右。
家住附近小区的王先生认为,日益上涨的物价也帮了点小忙:“现在小笼包也要六块钱一份了,相比之下,定胜糕2.5元一个,葱煎包1元1个,大家觉得实惠。”
专家分析,高人气源自对里弄文化的再发掘
葛师傅们也许不会明白,每天1000只生煎包、1千多元营业额背后,有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美院教授的努力,有“72家房客”的平房老屋给他当“舞台布景”,有御街COSTA咖啡做陪衬……
好生意、高人气,源自外部环境的改变。在采访中,老板们都提到了二十三坊开街这个关键的时间点。
在杭州老房子专家仲向平看来,御街美食街虽然门庭冷清近两载,但身处黄金地段,红火是大势所趋,以前的冷清在于人气不够。。而二十三坊的重新装修,成了助燃器:“二十三坊吃馄饨,背靠里弄文化。”
仲向平说,100多幢特色建筑,众多老字号店铺,南宋御街在800多年前的南宋都城南北主轴线上,2007年开始整理,原本已经很有味道。
他觉得御街小吃的红火,源于政府对于老城区的再开发,对里弄文化的再发掘。“有文化,有推广(上城区常常做美食节等配套宣传),因此像银花馄饨、生煎包这样接地气、够地道的小吃,跟御街文化相辅相成,一定会火。比如上世纪80年代,大吉祥馄饨店里,有地道的老杭州锅贴儿,当时也是天天排队的,如果能寻回那样的味道,一定也火。”
而这次开街,让二十三坊重焕老杭州文化的魅力。南宋御街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对二十三坊的重新开发,正契合了目前越来越火的怀旧、寻找老味道的文艺旅游思路。美院教授王树等设计的南宋御街陈列馆、高台茶室、杭城九墙等等,虽然看似与小吃街的火爆没有关系,但实际上这些文化要素的存在和挖掘正是让二十三坊带旺了御街小吃的一大内因。
而二十三坊这一条老街的华丽转身,或许可以作为老城区再发展的一个标本,为杭州其他城区更多类似老街的新生带来启发。
御街二十三坊今年9月28日开街,它紧邻中山南路西侧,整个街区以太庙遗址为核心,覆盖万松岭隧道以北、伍公山麓以南、中山南路以西、紫阳山麓以东范围,占地面积约4万平方米。
这中间的坊巷及周边部分支小路统称为二十三坊。坊巷内多数院落建于清代、民国或建国初期,加上乾隆上山御道、施公庙、普福庵等历史遗迹散落其中,使其成为杭州为数不多、保存较为完整的传统生活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