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新闻频道 > 浙江新闻
永康蜂农用活蜜蜂给人看病一看15年 专家:风险太大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2-11-02 09:13:53

  当蜜蜂靠近人的皮肤时,就会伸出尾部的毒针。看似简单的一个动作,其实很讲究,施针前,老陈会先用指甲在相关部位做个记号,首次施针的人,还要先试两针,以免发生过敏性休克,这在蜂针治疗中称之为“晕针”。蜇过之后,蜜蜂就会死亡。

  用于治疗风湿病的蜜蜂名叫意大利蜂,俗称“洋蜂”,在老陈的院子里有34箱,可以随用随取。但并不是每来一个病人老陈都会施针,他要先详细了解病人的体质、病情和饮食习惯,只要有一点不利于施针,就会拒绝治疗。

  施完蜂针后会局部疼痛瘙痒,外行人看过去,是一堆针眼和肿包,但老陈说,他扎的每一个点都有对应的穴位。

  做完蜂针治疗的病人离开院子,蜂针所产生的疼痛感一段时间才能消退,他一般三天做一次治疗,来这里治疗的人基本上靠口口相传。

  永康市石柱镇一个山坡下,34个大蜂箱堆放在两米多高的土墙大院内。大院主人、62岁的老陈笑眯眯地看着四处飞舞的蜜蜂,好像在看一群宝贝。

  这些蜜蜂学名意大利蜂,俗称“洋蜂”,除了产蜜外,在老陈手里,它们还可以治病救人。

  下午3点,一位中年妇女推门进来,她对老陈说,自己得了颈椎病,请老陈帮忙“扎两针”。老陈看了看她的脖子,找了一下穴位,拿出镊子,从蜂箱中夹出一只蜜蜂。

  这就是他的针——蜂针。

  老陈将蜂尾对准胡阿姨的肩膀,一按一提,一根蜂针就留在了皮肤上,被扎的地方瞬间凸起一个小块。接着,老陈重复相同的步骤,一共扎了7针。

  扎完,老陈又挨个将蜂针一一拔出,一次治疗就算完成了,整个过程不到10分钟。

  老陈的蜂针疗法不算稀奇,古往今来多有记载,即便是现在,金华、兰溪等地,也有这样的民间疗法。

  在石柱镇附近,老陈的名气很大,附近几个村的人都说,老陈治好过不少人的风湿病。不过,老陈自己最得意的,却是治好过一个面瘫病人,但他自己也承认,那次成功是“运气好”。

  老陈养蜂多年,1998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去江苏参加了一个蜂疗培训班,回来后研究了一下人体穴位图和基础医学知识,就开始上手了。

  问他初衷是什么?老陈很坦率地说,这个活不累,收入比打工要好一些。

  算起来,老陈用蜂针疗法给人治病,已经15年了。现在,他一天要接待六七个病人,每次治疗收二三十元。

  虽然有着多年经验,但老陈依然很谨慎,每次施针之前,他都要给病人做“皮试”——用蜂针轻点病人皮肤,一旦病人有过敏反应,马上停止治疗。

  同时,他随身也备着抗过敏的药物,每扎一针都要看患者脸部的变化,要是脸色不好,就立即停手。因此,老陈看病的一大原则就是天黑不看,因为天色太暗,看不清病人的脸色变化。

  另外,刚喝了酒或是吃了辛辣的人、心脏病、高血压、肾炎患者,老陈都拒绝治疗。

  即使这样,老陈还是出过一次比较大的事故,一位女患者发生了严重的过敏反应,最后送到永康市人民医院才抢救过来。

  15年来,究竟看好了多少病人,老陈自己也不好说。他说:“干这一行必须很小心,一不能打包票,二不能夸大疗效。”

  医生看法

   蜂针疗法风险过大,正规医院不会采用

  对于老陈的蜂针疗法,专家怎么看呢?

  金华市中医院针灸科副主任医师周蕾告诉记者,蜂毒和蛇毒一样,有药用价值,而且价格远比蛇毒高,“这种疗法在《本草纲目》中确实有记载,不能说它没疗效,但存在一定的风险。”

  周蕾说,蜂针疗法和针灸很接近,都是靠刺激人体穴位,达到平衡人体自身免疫系统的目的。但蜂毒毒量大小不一,剂量也难以控制,加上每个人体质不同,危险性很难判断,所以正规医院不会采用。

  2008年,周蕾曾在杭州一次中医研讨会上,听到医生提起过蜂针疗法,但也仅仅是作为一个研究的课题,“蜂针疗法可能对这个人有效,却对另一个人无效,不能作为一种普及的治疗方法。”

来源: 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作者: 俞跃 陶玉其 编辑: 刘彩娟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