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日报》报道,体育科目或将进入高考评价体系。国务院办公厅近日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意见》明确要求,因地制宜组织实施好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积极探索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增加体育科目的做法,推进高考综合评价体系建设,有效发挥其对增强学生体质的引导作用。
体育科目纳入高考,对于当下的中小学学生体能下降等突出问题,无疑是一个积极推进。笔者认为,这项好的制度设计如果要达到预期的效果,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体育科目考试程序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透明。高考在当前仍然是关系考生个人命运的重要选拔考试,在考生成绩之外,“加分腐败”、“航模加分”等正在蚕食高考的公平。以“中考加试体育”为例,在不少地方也都存在一些徇私舞弊现象。为了杜绝这种考试不公,体育纳入高考后,有关部门应该像对待高考那样,将体育测试提升到关乎教育公信力、考试安全的高度去认识,实施全程录像监控,甚至让纪检部门介入考试监督等,确保公平性得到落实。
其次,体育加试项目要体现考试公正最大化。有些体育项目存在较大的偶然性和不稳定性,受考生个人身体条件影响比较大,如果搞一刀切,反而可能制造新的不公平。因此,应将那些常规性的体育科目、容易发挥的项目作为考试项目,比如长跑、立定跳远等,减少考试误差对学生的影响。
再者,体育项目分值不妨适当加大。根据体育纳入中考的经验,各地确定的分值大多是三十分左右,但无论一线教师还是家长学生,重视度仍然不够高。所以,体育科目纳入高考,就应该像一门功课一样重要,给予100分的分值,让更多学生认识到体育成绩好也是一种评价标准,学校、家长才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真正把学生的体育能力搞上去。
此外,对农村地区学校的体育拨款应有所倾斜。当前,城乡教育资源的差距在体育设施上表现明显,城市中学有塑胶跑道、体育馆等,而有些农村中学连像样的篮球场都没有,缺乏活动场地、设施不足,对于农村孩子的体育发展是严重制约。政府财政应该加大对农村学校的体育投入,为农村孩子提供良好的体育发展环境。
当然,体育考试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学习体育技能,得到较高的体育分数,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这种训练和强化,让孩子认识到,体育发展是事业发展的坚实基石,是身心健康的有力保障,从主动锻炼、积极锻炼,养成受益终身的体育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