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新闻频道 > 百姓民生
22岁小伙吃蚕蛹后过敏休克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2-10-30 14:59:47

 

在给患者做过敏点刺实验

  大千世界,任何事物都可以引起过敏。秋季是过敏疾病高发的季节,比如空气里的尘螨、霉菌、花粉都会引起过敏。有的病人只要一接触狗猫,就会打喷嚏、发风团,一离开就正常;有些人一吃鱼虾就发哮喘,不吃也就不发了。最近,浙医二院就来了一位小伙子,因为吃了蚕蛹导致高蛋白过敏,差点失去性命。

  贪吃蚕蛹没想到急性过敏

  “医生护士!快来人!救救我徒弟!”10月初的一天,凌晨2点,浙医二院急诊中心门口突然跑进来一位大伯,他大声喊着。医护人员马上来到门外,把救护车担架上的小伙子推进抢救室。小伙子很魁梧,可是他的脸、嘴唇明显肿胀,全身皮肤大片风团。急诊医生发现他意识模糊,已经处于休克状态,马上开始了抢救工作。

  询问大伯后,医生得知击倒这位小伙子的,不是安全意外,也不是打架斗殴,而只是几枚小小的蚕蛹。小伙子名叫大伟,22岁,来杭州务工两年多了。当天凌晨1点,工友们下工后炸了蚕蛹当消夜,大伟也吃了六七个。吃完后大伟就觉得脸上发麻,打了几个喷嚏后鼻塞了。当时他觉得可能是白天受凉感冒,于是就早早躺下,可还没等睡着,全身就瘙痒起来。大伟以为被蚊虫叮咬没有理会,可是痒得越来越明显,摸着皮肤还凹凸不平起来。他开灯一看,发现全身皮肤出现了很多大疙瘩。他走下床,突然一阵恶心。大伟想起自己以前吃蚕蛹就有过类似情况,于是赶快叫上师傅要去医院。可还没走出工地,人就一头倒在地上。师傅慌忙拨通120,于是出现了开头那一幕。

  “追求高蛋白,反而患过敏。”浙医二院过敏科的韩冰医生说,“当我们身体的免疫系统不能辨别外来蛋白是敌是友时,体内便会发生一系列不正常的免疫反应(医学术语为变态反应),促使某种细胞释放出一种名为组织胺的物质,而组织胺的作用就是造成组织肿胀、平滑肌痉挛等。”

  根据大伟诱因、临床特点和既往病史,医生判断大伟是因为食用蚕蛹引起了严重过敏反应,导致身体多个器官受累,如皮肤、呼吸道、消化道、心血管系统等。大伟症状中的皮肤瘙痒、鼻子塞、全身风团、恶心等等就是这种情况。而最危险的是过敏反应影响到心血管系统,造成血压下降,若抢救不及时,甚至可能引起器官衰竭、意识丧失甚至死亡。

  由于及时接受到抗休克抗过敏治疗,大伟病情逐渐平稳,在7点时血压恢复正常,肿胀的眼睑逐渐消退了。

  过敏高发尽早做个过敏原检测

  根据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研究数据,西方发达国家患过敏症者占人群比例已经由20年前的不到10%,骤升至现在的20%-30%。这一数字还在逐渐上升。

  浙二过敏科汪慧英主任说:“过敏性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很大程度上源自于我们变化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惯。大气和水污染、丰富的日用化学品、室内摆设,把我们接触到的外界物质变得复杂多样,而我们的孩子过早停止母乳喂养并添加

  辅食、过少地接触外界微生物和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也改变了我们的身体状况。多种因素累积在一起,就促进了过敏性疾病的发生。”

  秋季是过敏性疾病高发的季节,比如空气里的尘螨、霉菌、花粉都会引起过敏,往往病人秋风起疾病发,都把责任推给了冷风,其实真正的原因是自己早已存在的过敏性炎症。还有一些食物可导致慢性过敏,疾病缓慢发作,迁延不愈,却又找不到明确的原因,即使停止摄入,也要3至6个月才能有明显效果。汪慧英主任曾经碰到一个鼻炎哮喘患者,反复急性发作,用药后始终疗效欠佳,最后查了食物的慢性过敏原,居然是对每日里吃的牛奶高度敏感。于是停食牛奶,3个月后发作慢慢减少。

  “过敏性疾病发病率虽然高,但只要对其有科学认识,做到正确预防,规范治疗以及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脱敏治疗,还是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的,易过敏人群最好尽早去医院做一个过敏原检测。”汪慧英说。

   ●相关

  为普及过敏性疾病知识、共同预防过敏反应,让更多过敏性疾病患者自在生活,浙医二院过敏科将于2012年11月3日(星期六)上午8点举行大型宣教、健康咨询活动,活动内容包括过敏疾病专家进行的健康讲座、健康咨询,以及对部分患者免费进行食物特异性过敏原抗体(IgG/IgG4)检测等。

 

 
来源: 青年时报 作者: 编辑: 付念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