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医疗健康 > 儿童健康
贝亲奶瓶刻度不准致婴儿肝功受损?专家:误差太大或影响健康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2-10-25 09:02:58

  近日,杭州张女士给民生帮帮帮打来电话,称6个月大的儿子,因长期食用刻度不准的贝亲奶瓶泡出的高浓度奶,出现了肝功能受损、胃肠道紊乱、脱发及缺铁等一系列症状。

  记者通过实验对比,发现贝亲奶瓶刻度不准,有7毫升的误差。同时,医学专家也认为,奶瓶刻度不准,有可能导致婴儿出现不适症状。

  孩子肝功能受损指标不正常

  网友爆料奶瓶刻度不准致婴儿肝功受损

  今年4月,张女士的儿子小云出生。由于孩子对母乳不适,张女士便在医生指导下,用一种通过正规渠道进口,经过国家检验,产自英国的配方奶粉进行喂养。在喂养一段时间后,张女士发现儿子的大便呈黏液状、含有奶瓣,并伴有脱发等不良反应。

  起初,她怀疑是奶粉问题,便在医生建议下,换用了另一种渠道正规,经过检验,产自荷兰的奶粉。然而,在更换了30个不同批次的奶粉后,问题却仍未解决。

  随后,张女士通过网络看到有媒体关于婴儿因奶瓶刻度不准而生病的报道后,张女士也对孩子用的贝亲240ml玻璃奶瓶产生怀疑。

  “我们用医用针管做了检测,结果发现孩子用的奶瓶刻度不准”张女士告诉记者,针管中抽取的50ml的水,倒进奶瓶里,却显示有约60ml,误差接近10ml。

  “这个奶瓶是从贝亲的网上授权店买的,贝亲承认属于正品。”张女士说。

  一直以来,张女士一家习惯用奶瓶量水冲泡奶粉。由于刻度不准,使得泡出来的奶粉浓度普遍偏高。

  张女士说,由于长期食用高浓度奶粉,孩子的健康受到了损伤。根据医院检测结果,孩子肝功能多项指标和体内铁含量均不正常。换句话说,孩子的肝功可能受到了损伤。

  量杯和奶瓶作对比

  50毫升的水显示58毫升

  记者实验:奶瓶刻度不准差了7ml

  这个贝亲奶瓶的误差到底有多少?为此,记者特意从杭州某医疗器械公司购买了一支量程为100ml的量筒,与张女士购买的奶瓶一起,进行对比实验。

  在实验中,记者用医用针管各抽取了50ml清水,分别注入量筒和奶瓶中。结果发现,同样50ml的清水,在量筒中显示为51ml;而在奶瓶中,则显示为58ml,相差整整7ml。

  一个奶瓶,与量筒相比,有着如此高的刻度差,恐怕已不能简单的称其为误差。

  贝亲:玻璃奶瓶精确度略差刻度误差无相关标准

  随后,记者与贝亲方面取得联系。贝亲方面相关工作人员表示,与塑料奶瓶相比,受工艺限制,玻璃奶瓶的刻度确实不够准确。不过,这位工作人员坚称,卖给张女士的奶瓶,误差在合理范围内。

  贝亲方面表示,事发后,他们提出收回奶瓶进行检测,以确定其是否存在质量问题;同时为张女士提供1000元的消费券作为关怀的解决方案,遭到了拒绝。

  “如果奶瓶收回去,我们就没有了证据。”张女士对贝亲方面表示不信任。

  那么,是否能够委托第三方机构对该奶瓶进行鉴定?对此,贝亲方面回应说,在奶瓶刻度方面,国家并无相关标准,因此找权威机构检测也无从谈起。

  贝亲方面一位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曾就此事咨询了相关专家。专家表示,张女士儿子身体不适,与奶瓶刻度无关。

  医学专家:刻度不准或影响儿童健康

  那么,从医学角度来看,奶瓶刻度不准,是否会对婴儿健康产生影响?浙江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主任邵洁表示,奶瓶刻度不准,确有可能导致婴幼儿出现不适。

  邵主任解释,奶瓶刻度不准,会导致奶粉浓度偏高或偏低。如果奶粉浓度过高,可能导致营养元素摄入超标,增加肾脏的负担,甚至影响肾功能发育;如果浓度过低,则会导致蛋白质不足,满足不了婴幼儿需求,长此下去,可能造成营养不良。

  在邵主任看来,配方奶粉最好按照特定的比例冲调,不要任意增量或减量。

  杭州市质监局:奶瓶并非计量器具

  在采访中,贝亲方面坚称在奶瓶刻度方面,国家并无相关标准。为确认此事,记者联系了杭州市质监局。

  质监局相关专家透露,目前国内对奶瓶的质量检测,主要集中在材质是否达到卫生标准;而在奶瓶刻度与体积方面,既没有强制要求,也没有任何国家或行业标准。正是由于缺乏标准,使得奶瓶刻度的检测难以实现。

  杭州市质监局提醒说,奶瓶只是一种容器,并非计量器具,消费者不要过于迷信刻度。“其实,奶瓶上的刻度与酒盅上刻度一样,都只能作为参考。”专家如此比喻。

来源: 浙江在线 作者: 郭林 编辑: 刘彩娟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