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重阳“老年节”又快到了,不由得想起一些关于养老的话题。某日几个好友一起聊天,其中一友说,“将来我们这些人中肯定会有人卧病在床失去生活能力,只不过不知道是哪一位。”许多天过去,仍觉言犹在耳。会是我吗?如果是我该怎么办?
是拼命挣钱还是保重身体
或许,这并不是一个个体的恐惧,而是整个社会的伤痛。有一天,当我们老去,不光可能面对失能(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失偶、空巢,还有可能遭受经济上的拮据。一则关于养老账单的微博最近被疯狂转发和评论,帖子说:年龄越小,面临的通胀时间就越长,到时候需要准备的退休金就越多,“80后退休前需准备314万元退休金,如果你是50岁,退休前需备好养老金116万元”。
面对这个养老的天文数字,谁不会觉得“压力山大”?今天依然年轻的我们是要选择透支青春去挣足够将来养老的钱,还是好好保养身体防止将来成为失能老人。这两个选择不能说哪个更好,或者说没有一个好的。于前者来说,许多年轻人“过劳死”的案例说明,透支青春可能会挣到不少钱,但有时连老年都等不到就挂了;于后者来说,如果不拼身体挣钱,那么老了以后面对经济上的拮据是肯定的,即使没有失能,生活品质又如何保证?
老人的精神需求谁来满足
明天我们如何养老?有人说只要有钱,可以去好的养老院,可以雇保姆;如果有房子,可以靠租金养老。可是,据各种媒体报道,优质养老院的床位是不够用的,有的人排到死也没有轮上,双方都满意的保姆也是凤毛麟角。更何况,即使物质是不匮乏的,精神上的需求又怎么来满足?
根据民政部的数据,目前全国有5100万空巢老人,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因子女外出务工成为空巢老人的占总数的80%。尽管新的24孝标准多了许多温情脉脉的规定,可是对这些空巢老人来说,又有多少能够实现。“家”对于务工人员来说不仅是一个港湾,更是一串串数字,几百里的路程辗转、几百块的路费花销、几天的务工损失、几个小时与父母的相处,还有可能遭遇失去全勤奖、失去评选先进的资格、甚至被辞退。“经常带着爱人、子女回家”“节假日尽量与父母共度”“亲自给父母做饭”等要求对于务工人员来说根本无法达到,而他们父母的老年生活注定是孤单的、无助的。一个农村老奶奶用寥寥12个字“八十四岁,没工资,残、痴、老,空巢”概括自己的生存现状。
有专家预测,伴随着人口出生率降低,未来我国空巢老人的群体只会有增无减。独守枯灯、晚景凄凉,几乎成了空巢老人的集体写照。他们除了需要面对虚弱多病的身体、并不宽裕的收入,还不得不忍受常年的孤独寂寞。空巢老人距离我们并不遥远,他们的今天也许就是我们的明天。
突破养老金双轨制瓶颈制约
当工人曾经是上世纪80年代许多人的理想。而今,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成为万人争宠的“香饽饽”。为什么?因为养老金的“双轨制”。以前说“养儿防老”,现在人们都知道儿子是彻底靠不住了,只能靠自己。许多老年人因自己年轻时一念之间的职业选择,导致退休后享受到的待遇与曾经的同学有天壤之别。从退休前的个人缴费来看,企业人员要缴纳养老保险,公务员不用缴费。从退休金占退休前工资的比例来看,企业人员退休金普遍只有退休前工资的60%左右,公务员却能达到90%左右。还有网友统计,企业退休人员连涨七年养老金才是同等条件的公务员的1/3……
因身份、体制等标签造成的事实上的不平等,成为许多老人心里的痛。完善养老保障制度,是消弭公众消极情绪的一剂良药。完善养老保障制度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跟收入分配改革结合起来,统筹考虑,稳步推进,也需要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社会、家庭和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各个方面的积极性。
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并且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正在以每年超过3%的速度递增。让每一位老人安享晚年,不仅事关老年人的利益,也与我们每个人的利益密切相关。正如诗人舒婷所说,“一切的现在都孕育着未来,未来的一切都生长于它的昨天。希望,而且为它斗争,请把这一切放在你的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