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这个重阳节,又不知有多少老人会在孤独中度过。
民政部的数据显示,我国农村约有4000万留守老人。而近日一家手机招工平台针对近万名基层打工者的调查称,七成多打工者要半年到一年以上才能见父母一次,逾八成受访者的父母从未到过孩子打工的城市。
在这个彰扬孝道、倡导敬老爱老美德的传统节日,儿女的陪伴本应是最好的节日礼物。然而,我们不得不又一次直面这样一个社会困境:与更强调个人独立自主的西方国家不同,中国的父母们往往更多地将儿女视作晚年最重要的甚至唯一的精神寄托,但他们中的许多人却常年见不到自己的儿女。
人们由此慨叹孝道的失落,但或许我们更该关注现实条件下尽孝的无奈。假期的不足、相对于微薄收入的高昂旅费,都是打工者们无法时常回家探望父母的现实障碍;而过高的城市生活成本等原因又让他们没有能力将父母接到自己身边照顾。
由城乡二元体系衍生出的留守父母与打工子女的大规模分离现象,是当下社会转型带来的阵痛。城市化的进程,改变着传统的社会结构,也在一定程度上重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无论从理念还是现实层面,社会转型都对传统伦理发起了严峻的挑战。然而必须强调的是,这种挑战不能仅由公民个人去应对;这种阵痛,也不能仅靠公民自身去承受。面对现实的困境,当政者是否能够尽力减少和抚平这种社会之痛?
有没有城市的当政者,考虑过为自己的治区,打造一个“最适合打工”指数,其中囊括一项指标即是能够提供多元的养老机构和价廉物美的养老服务,让打工者们在外谋生的同时,不致与父母远离?或者为低收入的外来务工者提供更好的保障和社会福利,让他们有能力将父母接到身边照顾?
那些一味追求城市光鲜的当政者,或许在一心要强力扫除城市破旧脏乱角落的时候,可以多一些考量,就像一些允许贫民窟存在的国家,虽然那些角落问题丛生,却毕竟为进城谋生的底层民众,搭建起一方狭小空间,让更多人能够享受与孩子或父母一起生活的天伦之乐,不用饱受亲人分离之苦。
而老人们留守的地区,是否能有更好的养老保障、设施和体系,帮助他们摆脱养儿防老的传统路径和局限,也让出门在外的儿女们稍感放心和宽慰……
发展是硬道理,但父母与儿女相聚的快乐和温情,是不应该被发展所牺牲的。当政者有责任通过政策的改良和调节,来创造更多的父母子女相聚的机会和可能,而这才是真正有助于维系、呵护、弘扬传统孝道美德的关键。
国家电视台今天将推出长达数小时的大型直播节目,旨在“唤起全社会对人口老龄化现状的关注,促进代际融合,呼吁全社会关爱老年群体,弘扬尊老敬老之风,为传统文化注入当代价值观”。
这些当然应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但“常回家看看”不能成为只针对民众个人的道德要求,仅仅呼吁民众的个人行动,更需要当权者的善政广开行孝之门,让那些想要多多尽孝的人,不那么充满无奈,让更多的人有能力“常回家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