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财经频道 > 股票基金
中资银行不良率年内首现反弹 业内预计2013上半年见顶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2-10-23 09:30:09

  中资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年内首度反弹。

  央行旗下金融时报近日援引银监会的数据透露,截至9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例控制在0.97%以内,与年初基本持平。根据银监会8月曾公布过的数据,截至二季度末,中国银行[2.74 0.00%股吧研报]业不良贷款余额4564亿元人民币,连续第三个季度上升;不良贷款率仍维持在0.9%,与一季度末持平。也就是说,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年内首次反弹。

  根据银监会数据,过去10年,中资银行业不良贷款和不良率一直维持“双降”,但由于经济形势转差等原因,去年四季度起,不良贷款和不良率开始双升,今年一季度不良贷款率曾一度从1.0%下降至0.9%,但仅仅维持了一个季度便开始重拾升势。

  “保守的数字”

  其实银行业不良贷款增加的迹象在今年各银行的半年报中已经很明显,但彼时不少业内人士相信,随着三季度经济见底,预计四季度情况就会好转,而三季度也将是银行不良贷款的顶峰。

  但早报记者昨日了解到的情况已经开始出现变化。

  一家国有大行相关部门负责人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行业整体不良贷款率上升的情况可能会持续到明年上半年。

  “今年确实不好。”针对正在逼近1%的不良贷款率,某股份制银行分行风险部负责人也表示,这是个较为保守的数字,今年以来有大量的逾期贷款正在转成不良贷款。

  事实上,早报记者本月初刚从业内人士处了解到,由于经济形势低迷,不断暴露的中小企业贷款欠息已引起银行关注。包括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在内的多家银行近期甚至在总行、分支行层面新设独立的贷款催收处置部门,为对付“正在坏掉”的贷款不断补充人手和经费。

  随后又有媒体披露,在受经济冲击较为严重的温州地区,截至今年8月末,其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已高达3%,比年初上升1.64个百分点,比7月上升0.15个百分点。温州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已连续12个月上升,创10年来的新高。

  中金公司此前曾发布报告,预计全行业三季度新增不良贷款300亿元左右,这将意味着不良贷款余额季度环比增速由一季度的2.4%、二季度的4.2%加速上升至6.6%,三季度不良贷款余额的攀升既体现了上半年逾期贷款大幅增长的滞后效应,也受三季度宏观经济维持疲弱态势的影响。

  当然,目前也仍有乐观的判断。一家股份制银行高层近日透露,正在上涨的不良率会在三季度见顶,如果不出现特殊情况,年内不良率还是可以控制在0.7%以内。

  允许创新补充资本

  值得关注的是,一银行风险管理部相关负责人透露,针对经济和银行基本面下行的状况,监管层在不久前曾针对拟出台的《创新资本[0.76 0.00%]工具发行指引》向业内广泛征求意见,指引提到优先股、可减记的次级债等一些可补充银行二级资本的新资本工具。

  “这是监管层在鼓励银行多做尝试,不要一出现资本压力总向股市融资。”一位市场分析人士指出,在这之前,银行主要依靠利润积累、股权融资、发次级债三类资本工具补充资本。

  据了解,在讨论创新资本工具时,监管层鼓励银行可以采用各种创新形式的资本补充工具,新工具必须具有资本的特征,即一旦资产发生损失,可转成股权或可减记的属性。

  “不过创新的速度可能不会那么快。”上述负责人指出,“这是由于优先股或可减记的次级债与现行的公司法、证券法的相关现行规定还不太一致。不过监管层的表态是,这个口子已经开了,银行可以搞创新试点,只要市场接受,能发得出去的工具,都可以去尝试。”

  中金公司的报告认为,创新资本工具得以先二级资本后其他一级资本的次序逐步推进。若以2012年中期披露的数据来看,16家A股上市银行加权风险资产总计约42万亿元,考虑海外主要商业银行运用创新资本工具补充资本率约1-1.5个百分点,国内创新资本工具发行的推进预计将减少上市银行潜在股权融资压力4000亿元以上。

来源: 东方早报 作者: 编辑: 黄鑫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