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医疗健康 > 健康热点
网传青枣等水果可用化学物变“鲜” 专家支招鉴别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2-10-22 10:23:03

  在市场上购买的熟青枣吃起来先甜后苦,这可能是因为青枣被“化妆”了。近日,网上流传着一种通过化学物让青枣变红变甜的方法,引起网友的高度关注。不仅如此,网络上还出现一些“化妆水果”的传言:用化学物品可催熟香蕉,在橙子表皮涂蜡冒充进口橙子……记者联合绿色食品研究所进行了实验,在了解了“化妆水果”原理的基础上,教给大家鉴别“化妆水果”的方法。

  实验目的:针对网上传言让水果变得“鲜美”的方法,摸清变化过程,探究如何鉴别“化妆”水果

  实验人员:重庆工商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系研究生陈琳莉、记者、网友“布雷克”

  实验地点:重庆工商大学绿色食品研究所

  实验材料:青枣、7分熟香蕉、色泽暗黄的橙、相应化学材料(编者注:为避免被不良商家学习,本文不交代化学物具体学名)、烧杯、加热电炉、高精度电子秤。

  实验1

  青枣浸泡化学物后变红枣

  陈琳莉首先将青枣分为三份,其中一份不做任何处理,以用作比较。实验开始后,她用两个烧杯分别装入500毫升温水,首先称量0.108克某种能够使青枣变甜的甜味剂,置于其中一个烧杯中搅匀,接着,把两份青枣各放置于两个烧杯中。重庆工商大学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硕士生导师唐春红教授表示,青枣成熟的过程中,原花青素变为花青素,颜色由青变红,而温度的升高会加速这一过程。约30分钟后,两份青枣的表皮都慢慢起红点。通过肉眼观察,有甜味剂的那份青枣变色更明显一些。此时,网友“布雷克”各自尝了一下两个烧杯中的青枣,有甜味剂的那份青枣味道微甜一些。

  鉴别:青枣皮苦有蹊跷

  陈琳莉介绍,如果该食品添加剂放得过多,青枣则会味苦。随后,她向原本放有食品添加剂的烧杯中放入更多添加剂。待其浸泡一段时间后,“布雷克”拿出一颗青枣品尝后发现,其表皮味先甜后苦。陈琳莉表示,正常的青枣表皮是没有甜味的,如果消费者购买的青枣表皮比果肉甜,则说明可能是“化妆青枣”。另外,“化妆青枣”的表面有种黏黏的感觉,而正常枣表面较为光滑。

  实验2

  生香蕉十分钟“熟透”

  网友所说的催熟香蕉,一般有两种方法,均是用化学物品向其表面进行喷洒。陈琳莉采用了其中一种方法进行实验,在通风橱中,向两个七分熟的香蕉外皮喷洒适量化合物溶液后,置于食品袋中密封保存。十分钟后,发现香蕉外皮呈黄黑色,看似熟透的样子。

  鉴别:催熟后有刺激气味

  实验人员随后剥开香蕉皮发现,果肉十分生涩,并没有完全成熟。消费者在购买时应注意三点:1.催熟的香蕉表皮一般不会有香蕉熟透的标志——“梅花点”;2.催熟的香蕉闻起来有化学药品的味道;3.自然熟的香蕉熟得均匀,催熟的香蕉芯则是硬的。高级营养师刘莉表示,“催熟香蕉”保存时间更长,但表皮上的非法添加剂含有大量对人体有害的化学物质,长期食用危害身体健康。

  实验3

  橙子打蜡后变光鲜

  实验人员将放有固态石蜡的加热锅置于电炉上,将石蜡加热熔化后,随即用刷子蘸取液态石蜡,均匀涂在橙子表皮。液态石蜡很快凝固,可以清晰看到之前凹凸不平的橙子表皮有了一层薄膜,色泽也变得光鲜很多。

  鉴别:纸擦拭能现形

  唐教授告诉记者,打蜡本来是一种正常的水果保护方式,是为了在水果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可以起到防止果实内部水分散失,起到隔离外界微生物及其它化学有害气体的作用。正规用于水果的石蜡(国外称为果蜡)其纯度很高,杂质含量极少,另外,很多水果表面本身就有天然果蜡,如果水果打蜡用的是“天然果蜡”,对人体无毒害作用。但是特别值得提醒的是,现在有些不法商贩,用这样的方法冒充进口水果,有的还会采用劣质的果蜡,这种果蜡进入人体后,会凝固附着在脏器的内壁上,从而对消化系统等造成影响。

  在鉴别时应注意,进口橙子表皮的皮孔比较多,摸起来较为粗糙,而假进口橙子表面的皮孔比较少,摸起来相对光滑些。另外,假冒的进口橙子用白纸擦拭后,纸会变红,这是因为在处理过程中加入了色素。

 

  实验人员正给橙子打蜡

来源: 扬子晚报 作者: 王秀萍 编辑: 刘彩娟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