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医疗健康 > 卫生健康
糖尿病为何偏爱中国人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2-10-14 13:48:07

  专家小传

  杨文英,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

  阳光下总会有阴影,糖尿病就好比富裕生活的那片阴影。现在,中国有着世界上最大的糖尿病患者群,为何中国人容易得糖尿病?本报为此专访了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杨文英教授。

  生命时报:2007—2008年,您主持了中国糖尿病患病率调查,从而让世人对中国的糖尿病患病情况有了清晰的认识,请问目前中国到底有多少糖尿病患者?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

  杨文英:2007年6月至2008年5月,由我牵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组织开展了一项“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患病率调查研究”,共涉及14个省市、4.6万多名成年人。研究结果表明,中国20岁以上的成年人中,9.7%有糖尿病;此外,15.5%处于糖尿病前期。由此推断,我国目前患糖尿病的总人数已达到9240万,糖尿病前期患者有1.48亿,中国已经超越印度,成了全球糖尿病人最多的国家。和10年前相比,我国的糖尿病患病人数增长了3倍左右。照这样持续下去,中国的糖尿病问题会给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负担。

  生命时报:通过研究,您认为中国的糖尿病患者在分布上有什么样的特点?

  杨文英:第一个特点是,我国糖尿病发病年龄前移。以前的情况是,患病率随年龄增加缓慢上升,60岁以后达到高峰,即到了老年,糖尿病患者才会明显增多;而最新的变化是,患病率从20岁开始,就呈加速上升趋势,中青年人的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增长迅猛。这么早就成为糖尿病前期或糖尿病患者,将来发生并发症的时间也会提前。

  另外,虽然糖尿病的患病率存在城乡差别,农村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为8.2%,城市人群为11.4%,但农村增长速度明显更快,并且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城乡无差别。可见广大农村已逐渐成为糖尿病的“温床”。另外,肥胖超重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远远高于体重正常人群,达到了18.5%。

  我国未诊断的糖尿病比例高于发达国家。在调查中,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占总数的60%,尽管比过去调查比例有所下降,但远高于发达国家。另外我们发现,男性、低教育水平是糖尿病的易患因素。男性患病风险比女性增加26%,文化程度在大学以下的人群糖尿病发病风险增加57%。

  生命时报:糖尿病在我国迅速蔓延,是否意味着糖尿病“偏爱”中国人?

  杨文英:应该说,我们中国人是糖尿病的易感人群。基因研究表明,中国人具有更多的糖尿病易感基因。从饮食习惯上说,我们的传统饮食以碳水化合物为主。根据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最新研究,每周吃5顿以上的白米饭与2型糖尿病发病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近年来,人们有了钱之后喜欢下馆子,暴饮暴食,导致营养过剩。另外,以车代步、久坐不动、缺少锻炼的人很多,再加上精神压力大、睡眠时间减少,都在为患上糖尿病“铺路”。

  生命时报:中国糖尿病患者与欧美相比,在发病表现、肥胖程度及自身体质上有哪些不同?

  杨文英:与欧美人相比,中国人的血糖高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糖耐量受损的病人达70%。在常规体检中,人们往往只查空腹血糖,让许多单纯餐后血糖升高的人得以“蒙混过关”,因此造成的漏诊率高达50%。

  从患者的肥胖程度看,中国人普遍比欧美的糖尿病患者“瘦”,即体重指数(BMI)更低。我国在BMI超过25的人群中,50%有内脏型肥胖,即使BMI在18.5—25的“正常人”中,内脏型肥胖也达到14%。而内脏型肥胖和糖尿病发病密切相关。可见,看上去不胖的人,也可能成为糖尿病患者。

  研究还表明,东方人的β细胞功能低于西方人。胰岛素就是由胰岛β细胞合成分泌的。因此,应该适时开始相应的治疗,以防止β细胞衰竭。

  生命时报:与西方人相比较,您认为中国人在糖尿病防治上最需要重视什么?

  杨文英:对于糖尿病前期的理解和认知是防治的关键。所谓糖尿病前期,就是通过糖耐量试验筛查出的血糖异常升高者,而他们的血糖水平尚不够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糖尿病前期患者是糖尿病的“后备军”。我国大庆研究表明,糖尿病前期人群如果不进行干预,几乎不可避免都会变成糖尿病。不仅如此,他们还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

  糖尿病前期人群如果坚持控制饮食、增加运动的生活方式干预,可使糖尿病发病减少一半左右。而且,这是一种相对经济的治疗手段,只要理解,人人都能做到。如果单靠生活方式干预无法控制病情,特别是过于肥胖或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的患者,应在正规医院专科医师的指导下开始药物治疗。大家记住,该用药就用药,不要讳疾忌医,以免耽误病情。

来源: 生命时报 作者: 编辑: 黄鑫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