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财经频道 > 理财投资
工资卡交不交?谁管钱好要看理财水平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2-10-14 10:35:09

  国庆长假过完,微博上一条吐槽消息被不少人拿来说笑:“一个兄弟婚后被老婆管得严,工资卡上交,基本没零花。兄弟被逼急了,去商店买了张婚礼请柬,回家申请礼金。他终于请兄弟们吃了顿烧烤,喝多了自己露了馅。”上交工资卡的男人,顿时变得楚楚可怜,被人大呼“伤不起,没自尊”。对老一辈人来说,每月上缴工资,是再寻常不过的事。但现在的小两口不少都是独生子女,独立意识比较强,工资卡上交情况是否普遍?家里的财产是一个人管好,还是AA制更好?记者昨日作了一番调查。

  随机调查:交和不交各占一半

  “你家工资卡上交吗?”昨日,记者随机选择了十来位同龄人进行调查,工资卡上交和不交的各占一半。有人认为,两口子各种花销杂项多,除日常开销外,还需要统筹闲钱来理财,这就需要有人来全盘打理,工资卡自然要上交。有人则认为,两人的收入没必要合到一起,合用一部分,剩余的分别自由支配,也不至于紧急用钱时还要提“申请”。

  “过日子是不可能算那么清楚的。我懒得管钱,所以每个月收入连同网银U盾都交给了老公,水电煤气物管费,都是他去交,我乐得清闲。”某公司职员小媛是工资卡上交的支持者。当然,也有被访者不赞成交工资卡:“我花自己的钱,不受别人的气。以前拿老公的钱,他老唠叨没完,怕多花了。”市民赵小姐还补充说,自己若要收缴老公的工资卡,他买包烟也不自由,请人吃饭也不敢随便请,现在各管各的挺好。

  谁管钱好?要看理财水平和消费观念

  至于该谁来管财政大权,则需视理财能力高低和兴趣来决定。网友“淡了红颜”认为,中国过去习惯女主内、男主外,但当今离婚率渐增,夫妻间感情不稳定对此冲击不小;而且,有的女人比男人还能挥霍,没必要管钱,也管不住;不管谁管钱,都是为了家庭可以经营得更好,谁管合适就让谁管吧。

  有意思的是,记者昨日的随机调查发现,不少夫妻虽然不存在工资卡上交一说,但共用工资仍十分普遍,属于比较温情的“AB制”(即在AA制的基础上,由男性支付大部分费用,而女性出小部分费用)。

  在长沙某街道办事处上班的小刘笑称,老公比较自觉,每月发了工资后转账2000元到她的账户,她来统筹日常的伙食开支和人情往来,剩下的钱老公留着用来供房贷、养车等。如果某段时间,菜价涨得比较多,老公转来的家用花销也会相应地多一些。

  目前仍单身的市民小谢也坚持称,把工资卡上交与爱老婆并不能划等号,具体问题还要具体分析。“如果以后老婆会持家,工资卡交给她管,我乐意。说实话,让我管,我还嫌麻烦。但如果老婆是大手大脚的人,就另说了,毕竟经营好一个家庭并不是容易的事。”

  理财师支招:统筹收支利于理财投资

  其实,夫妻收入需不需要统一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以前AA制、AB制风行时,有不少家庭就曾尝试过,有的家庭运行得畅通,有的觉得伤感情,最终夫妻闹至离婚的也不乏个案。

  对此,星城多位理财师均建议,家庭的收支由理财观念较强的一方来掌控更好。中信银行阳光支行理财师唐艾嫔认为,“AA制”一般不会考虑理财等,各自花销也不会有明确规划,因此,更好的方式是确定一方来全权负责财务,对节省开销、未来规划更有好处,尤其适用于将购房或已有房贷和孩子的家庭;夫妻双方还可以通过超级网银将工资和闲钱归集进行整合。

  唐艾嫔还建议,小夫妻可以建立家庭账户,账户理财由一方打理,可以安排活期、中长期定存、国债以及理财产品和保险的配置;同时建立应急账户,应对短期的资金安排;一般建议市民以家庭资产来全盘考虑,选择流动性、收益相匹配的渠道理财投资。

  网友支招

  对于婚后AA制,不少人表现出明显的抵触。网友“吴影”说:如果外出吃饭花50块还要各付25块,那还结婚干嘛?这分明是同居而不是婚后过日子,一个家是无法AA制的,必须要靠两个人一起努力。不能那么计较钱的问题,AA制难免伤了双方和气,搞得家庭不和睦。究竟怎样打理公共开支?也有网友贡献了自家的经验:

  1.设立公共账户,每人每年必须要存多少在里面,作为家用和育儿以及子女将来的教育基金。

  2.夫妻轮流坐庄,各自管公共收支一段时间,看谁更会过日子再定由谁管;

  3.不论谁当财政大臣,大件购买、投资置业和还账等需要商量。如果可以,双方共享银行卡、网银密码,共用信用卡并开通短信通知,便于掌握家庭收支变动。

来源: 长沙晚报 作者: 编辑: 黄鑫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