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财经频道 > 财经新闻
人民币汇率何以连续跳涨(市场观察)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2-10-13 14:45:57

  10月12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3264,较前一交易日大幅上涨127个基点,创下近3个月以来的新高。人民币再度升值引发了市场的热议,分析人士指出,人民币强势上行不会持久,人民币汇率弹性显著增强,双向波动将成为未来趋势,并逐渐趋于合理均衡水平。

  7年累积升幅超过32%

  9月以来,人民币汇率一改此前不断下跌走势,对美元即期汇价出现持续性走强,并在9月20日跌破6.30整数关口,为近4个多月来的新高。10月12日,美元对人民币即期汇率盘中最高触及6.2578,再次创下2005年汇改以来新高,由汇改时的8.2765,升至目前的6.2578,7年累积升幅超过32%。

  对于人民币汇率由跌转升的原因,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对本报记者表示,首先是受到欧美国家货币政策因素影响,尤其是美国实行QE3(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后,美元贬值的预期已经形成,欧美市场货币增加供给,造就了人民币升值结构。其次,当前进口减少,尤其是来自日本的进口减少,进口减少对人民币汇率有所影响。

  在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院长谭雅玲看来,此次人民币大幅升值和“十一”长假后人民银行的操作有关,也和技术本身的自然修整和修复有关。她表示,因为人民币年内到现在双边走势非常清晰,而双边走势当中,前期可能是贬值的区间以及周期相对较长,而近期又出现了升值,基本符合市场定律,有涨有跌,有上有下,所以人民币在双边波动区间出现升值是一种自然的市场现象。

  对经济影响各有利弊

  在当前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人民币再度大幅升值会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什么影响呢?对此,孙立坚认为,最直接的好处就是降低了进口原材料和工业技术的成本。尤其是在当前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的时候,通过人民币的升值提高我们的购买力,促使欧美打破对中国购买限制的贸易壁垒。此外,由于欧美量化宽松释放大量流动性,将造成我国外汇占款激增,如果我们汇率不动的话,将带来流动性泛滥问题,因此人民币升值将抗衡由此带来的货币流入的压力。

  不过,孙立坚表示,人民币升值对出口将造成不利影响,在我们促进国内产业调整、培育新内需的过程中,出口仍将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则表示,QE3后美元走软,虽然为人民币修正偏高的有效汇率提供了机会,但是从提振出口的角度来看,人民币汇率仍然有向下修正的必要。要改变出口的低迷,就要对人民币汇率进行向下调整。

  未来走势将保持平稳

  对于人民币未来能否继续保持升势,谭雅玲认为,人民币未来上涨的空间有限,还会保持相对稳定。她表示,从中国经济本身的状态和未来的预期来看,人民币升值预期不大,而从技术本身的角度,人民币升了已经6年多了,再升值空间也不大。对于影响人民币走势的因素,谭雅玲分析,从内生性的角度来看,还是在于我们自己,一是货币政策导向,二是经济实体的作用和实体状态;从外围因素来看,第四季度国际政治敏感事件会比较多,而美国焦点因素敏感因素也会多,这样都会直接干扰货币影响人民币价格水平的走势。

  不过,孙立坚认为,人民币上涨态势还会持续。他表示,由于中国产业结构短时间不能有明显变化,美国QE3的实施,导致人民币中长期还会升值。欧美宽松货币造成全球流动性泛滥,游资将会进入以投资为主导、储蓄又比较多的中国市场,与2009年相似的情况可能还会重现,我们对此不能忽视。在此过程中,如果我们的金融体系能够跟上人民币升值的节奏,将成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更大动力;但是,如果金融体系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人民币升值会使大量游资集中在某个市场造成泡沫并崩溃,这是日本曾经发生的教训。

  “因此,人民币中长期升值是好是坏取决于我们金融体系的发展程度。”孙立坚表示,关键在于要把大量流入的资金很好利用起来,改变当前一元化的体系,发展多层次的金融体系,把流动性的洪水分流到我们各个金融体系当中,而不是进入股市和楼市造成泡沫,否则人民币升值给经济带来的副作用要远远大于积极作用。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编辑: 祝清清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