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钢退休老人李师傅在西湖断桥高举牌子,提醒大家节假日常回家看看父母。潘良干摄
10月10日是第21个“世界精神卫生日”,卫生部确定“精神健康伴老龄,安乐幸福享晚年”为2012年我国精神卫生宣传主题。浙江省老年学学会心理研究分会会长赵国秋坦言,目前我省老年人精神卫生状况不容乐观,缺乏精神关照是一大原因。
除了吃饱穿暖,老人更需要什么?今天,我们该如何敬老?记者对此展开调查。
失去记忆的日子
推开有些松垮的木质大门,一股霉味直冲鼻孔。灰暗的屋子,因为门外的一丝光亮,才露出它破落、陈旧的面容。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孤坐在藤椅上,一动不动。
“张老师,以后起床记得把窗帘拉开,你要多晒晒太阳。”护理工沈大姐叹了口气。老人不知道是没听到,还是已经习以为常,继续盯着墙角一动不动。
老人叫张敏,今年73岁,家住杭州灵隐街道求是社区,经过两次失败的婚姻,膝下无子。五六年前,他开始神志不清,被诊断出患有老年痴呆症。
“医生说,老人家孤孤单单的,不得这个病才怪,想起来真是挺可怜的。”沈大姐压低嗓音,偷偷告诉记者。
记者发现,在这个不到40平方米的屋内,时间似乎已经停止。客厅墙上泛黄的挂历显示着时间:1986年3月;红木柜子上一只淡蓝色的闹钟,时针和分针也已经停止。高低柜、水泥地,家具装潢都是老式的。
“他一个人生活,平时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哪还会去讲究这些。”一直替张敏做护理工作的沈大姐,可以说是看着他一步步走向失去记忆、失去荣耀的境地,却无能为力。
老人似乎对周围的一切已经失去了感知,等沈大姐将饭拿出来的时候,他才转过身,大口大口地吃起来。“你能想象吗?张老师是清华大学的高材生,师从著名土木专家梁思成。当年是当作人才引进的。”沈大姐说起张敏荣耀的过去,不无感慨地说。
空巢老人多孤独
如果说张敏的孤独,是迫于命运的无常,那么,如今越来越多老人陷入空巢,没有一个可以说话的人,则是出于现实的无奈。
“李伯伯,晒太阳啊!”在回去的路上,沈大姐跟一位老人打招呼,老人原本呆滞的眼神,立刻闪出一些亮光,“对啊对啊,你忙啊?”看到沈大姐站住脚,李大伯长满皱纹的脸笑得像个孩子。
“李伯伯儿子在国外工作,现在几年都难得回来一趟。”告别老人后,沈大姐告诉记者,“我们社区老人多,而且很多都是空巢,子女不在身边,只能一个人进进出出,孤单啊。”
记者从求是社区了解到,该社区13000多名住户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高达36.7%,远远超过全省17.3%的比例,而且,社区里几乎每10个老人就有1个是空巢的。
社区党委书记张利华告诉记者,求是社区的老人大多是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物质条件相对较好,但还是有100多名老人患上不同程度的失智等,“根据我的经验,这和长期缺少家庭温暖是分不开的。”
张利华多年从事社区工作,几乎每天都要接待10多批老人,“他们也没什么事,就是过来找我们聊天。”
精神关爱更要紧
最近,杭州市疾控中心针对老年人群进行精神状态调查,保守估计约有10%至15%的老人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精神疾病严重威胁老年人身心健康。
长期孤独会导致老年痴呆症吗?省老年学学会心理研究分会会长、杭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赵国秋告诉记者:“不是必然因素,但孤独感会大大增加患上老年痴呆症的几率。”
他说,痴呆是一种综合征,是由于后天种种有害因素,致使成年后发育正常的大脑细胞大量地被破坏,造成大脑器质性损害后所发生的严重智能障碍,相比美国同等GDP增长水平阶段,我国老年痴呆症比例大大超过他们,成为老年人的头号大敌。
“最可怕的是,这种病目前认为是不可逆的,只能靠提前预防,尽量延缓。”赵国秋认为,老人要正视空巢现状,夫妻相互支持,特别是子女,要尽可能常回家看看,重视父母的精神赡养。
记者发现,大多数子女因忙于工作和生活,电话代替了看望,有的甚至连电话都难得打几次。最让人不可接受的是,竟有一些子女因为种种原因阻碍了老人再婚的意愿。
赵国秋表示,子女的关心和爱护是最好的药物,希望大家不要仅仅从物质上进行关心,更要从精神上关照和理解老人。
浙江大学心理系陈树林副教授说,孤独感会让老年人更容易患上抑郁症等。
“希望有一天,你们不再只是寄来一包衣服,而是能给我一个拥抱;希望有一天,你们不只是在重阳节出现,也能在某个下午陪我聊聊天。”一位空巢老人的来信,表达了很多老人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