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城北莫干路与萍水路交叉口附近一建筑工地,挖土机挖至地下近20米时突然发现了一大片看起来像牡蛎的贝类外壳。这些贝壳最大的超过40厘米长,最小的也有15厘米。更令人惊奇的是,在占地约150平方米、厚度约45厘米的地层中密密麻麻布满了这些“贝壳”,一个挨一个,一个叠一个,从外形看,这些贝类外壳同属一个品种,数量可能达到上万个!
这些贝类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如此之多且密集叠加?从哪里来的?是不是化石?有没有收藏价值?它们可能会给杭州的古生物研究带来什么影响?
地下20米处,挖土机挖出上万只“贝壳化石”
“这是我捡来的,品相不太好,个头也不大,施工工地上到处都是,一大片一大片的。”鲍师傅在杭州萍水路一建筑工地做工,10月7日晚他在工地上偶然捡到了一个类似贝壳的东西,外表比较光滑,敲击下发出类似石头的“梆梆”声。他觉得可能是化石,于是就带回了家。
次日,随着挖土机挖斗继续下探至土层下约20米处,就在鲍师傅捡到贝壳的地方发现了大量的,甚至是难以计数的“化石”。“挖斗机一铲就能带出几百个这样的贝壳,淤泥里裹挟着的都是。”他说,这些贝壳小的有15厘米长,最大的有大概45厘米长——他用手比划着。
建筑工地挖出这么多的“贝壳化石”让所有的建筑工人都大吃一惊。人们纷纷聚拢,寻找着一个又一个自认品相完好、个头超大的化石。“如果是化石,我知道的,是很值钱的。”另一个工地小工在9日也拣了5块这样的贝壳。“你看看,我这个还是很完整的,没有任何缺损。”他说,尽管自己挖到的这个不是最大的,但外形一定是最为完整的。
这到底是什么?有人说这是恐龙化石,有人说这是鲨鱼骨头,也有人认为是被丢弃的牡蛎壳,更有甚者觉得这里是一个原始部落的墓葬群。争论很多,谁也说服不了谁。
工人很“实在”:连捡三天,不稀奇了
一个可能会带来财富的秘密保持了3天。到了10日,这个消息除了围墙内工地上施工的人之外,外界还是一无所知。因为施工安全、车辆管理等原因记者也是颇费周折才进入。
记者在现场见到,工地除了在浇筑混凝土柱体、圈梁外,地下三层的土方工程也在同步进行中,挖斗机、推土机、大型货车在施工场内作业。人员、机器、材料都井然有序,一切似乎和别的建筑工地没有什么不同。
“前天、昨天,工人们都在捡,今天除非碰到特别好的才会要。”一个装运泥土的司机说,9日自己也捡了不少,一天就能捡几十公斤。现在,好奇心已过,加上类似的东西很多,眼光自然也不一样了。“物以稀为贵,这东西太多了,肯定不值钱。”
双脚并用,踩着松动和泥浆状的土层慢慢下行,记者按照司机的指引,来到了一个土堆旁——这里是建筑物地下三层处,离地面高度约20米,被工人们称为化石的东西大部分都来自这附近。
横截面看,从上往下土层的颜色和构成各有不同:最上面三四米是乱石/黄土带,再下来就是黄土带,继续往下至12米左右时可见比较明显的砂石结合带,最下面三四米不是岩石就是褐色土。就在这层褐色土的下方出现了一层约1米左右的黑色土壤层,土层下就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化石”。
“化石”上层的黑色泥土并不坚硬,但粘性很强,用锄头能拨开。大约前后15分钟,记者在施工人员的帮助下挖出比较完整的“化石”7块,总重约15公斤。最大的一块长约35厘米,宽约10厘米,整体呈扇形。
记者粗粗探挖了含“化石”的土层,发现整个“化石”土层体积长约18米,宽约9米,深约0.3米——照记者挖到的这块最大的“化石”计,这里至少藏着大小“化石”上万块。
出土两小时,“化石”颜色渐渐变深
昨天中午,记者带着挖出的7块“化石”回到了报社,在清理、风干、拍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让人难解的疑问。
疑问一,脆而易断。用自来水冲洗时,只要稍加用力,这些“化石”的外沿部分就会脱落、断裂。用手敲打,也能使之一分为二。不仅如此,即使是把自来水开得大一点,它也会被冲断。
疑问二,缝隙泥质无法清除。许是年代久远关系,“化石”缝隙处泥土甚多,但在一些细小空隙处的泥土很难清洗,用针挑也不能解决。
疑问三,“化石”变色。大概清洗后,大部分“化石”放在办公室自然风干。2小时后,原本光鲜、可见五彩反光的外表开始变成青褐色,乳白色断面也开始泛黄,并逐步加深。
专家推测:这是古生长牡蛎,距今1-3万年
太多的疑问聚集,答案却很难寻找。记者找到了浙江省自然博物馆贝类化石方面的权威钱周兴,他对多种猜想进行了解析。
“从规模、范围、数量、地层等方面看可以排除是人为丢弃的猜想,也一定不是恐龙化石和鲨鱼骨头。”钱周兴说,人为丢弃的牡蛎壳一般不会出现在地下20米深处,且面积如此之大;如果是恐龙或鲨鱼骨头则应该会是多种形状同存,而不会像发掘现场样形状一致。“这应当是古生‘长牡蛎’,而且生物资源相当丰富,距今约1~3万年。”
钱周兴的初步判断也是有根据的,他说,长牡蛎生活在浅海区,曾在江浙地区沿海广泛分布,最近几年杭州也曾多次出土过类似贝类。“以前在修马路造桥也有发掘过数量不少的长牡蛎,但面积这么大,数量这么多,浙江是第一次,全国也是罕见的。”他同时证实,这些标本已经部分石化,从严格的科学角度上来说还不能叫化石,如果完全石化的话可能需要几千万年,甚至1亿年。这些部分石化的长牡蛎可以充分说明千百万年前杭州就是大海。这些贝壳的出现只能说明发掘区是一个潮间站区域,海滩、礁石交织,这样的地方正是最为适合长牡蛎生长的。他判断这个地层中还应当有其他古生生物。
钱周兴对杭州城北出现如此大面积、数量的长牡蛎十分感兴趣,他说如果要详解来龙去脉,需要实地考察。
延伸阅读:古生长牡蛎和生蚝
古生长牡蛎
生蚝
什么是化石?比如,一条古代的鱼死了,尸体如果没被别的动物吃掉,也没被湍急的水流冲毁,而正好遇上沉积环境,被泥沙一层层掩埋起来。处于隔氧环境下,一年,十年,百年,千年,至少几万年甚至几亿年,软体部分腐烂了,骨头,鳍条等坚硬部分,其有机质逐步被无机质(矿物质)所置换,最后变成了化石。
说到古生长牡蛎,这种生物一直延续生存到现在,数万年的时间里在体型等方面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尽管都属牡蛎科,但它和我们平时吃的生蚝可不是同一种东西。据了解,我国沿海约有20余种牡蛎,而现在养殖的种类主要有近江牡蛎、褶牡蛎、太平洋牡蛎(即长牡蛎)、大连湾牡蛎和密鳞牡蛎等。
长牡蛎:呈长片状,背腹缘几平行,最长可长到50cm,高4~15cm。右壳较小,鲜片坚厚,层状或层纹状排列,壳外面平坦或具数个凹陷,淡紫色、灰白色或黄褐色,内面瓷白色,壳顶二侧无小齿。左壳凹下很深,鳞片较右壳粗大,壳顶附着面小。质硬,断面层状,洁白。无臭,味微咸。
生蚝:这种品种是牡蛎品种中个头比较大的品种之一,个头大的一个就能在一市斤以上,它一般是生长或者是养殖在江河与大海交融之处,在半咸半淡的内湾浅海上。由于适合生长条件的限制,它的数量上比其它品种的少,因此它的市场价位一般比较高。记者鲍亚飞/文林焱挺/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