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节合一的黄金周长假已拉开了大幕,记者采访发现,景区、酒店餐饮等市场也出现“井喷”现象,广东及周边景区景点门票和酒店预订量有三成升幅。广东一旅行社门店销售人员告诉记者,价格方面景点房价一律是“黄金周价格”,甚至比平日价格高三四倍。
黄金周消费红火是好事,然而消费价格跟着狂飚,却难以让人释怀。酒店入住增了三成,房价却升了三四倍──显然,用“井喷”二字形容涨价更贴切。
“黄金周价格”中,不仅有景点门票、酒店房价,一些饭店菜价也齐刷刷暴涨,有的巧立名目收起了“餐位费”,有的还要加收“服务费”。洗车店的“黄金周价格”就是昨天洗车50块钱,今天洗车60块。家政服务也“黄金周价格”——想怎么涨价就怎么涨价。总之,在一些商家眼中节日消费成了“此时不捞,更待何时”的代名词。
“黄金周价格”之荒唐乃不言而喻。在黄金周来临之前,国家发改委就已发文通知,部署各级价格主管部门加强中秋国庆节日期间市场价格监管,规范商贸零售经营者价格行为,查处价格欺诈行为,整饬消费市场价格秩序。各地监管部门也确实闻风而动,在节前纷纷进行了价格大检查。然而问题是“黄金周价格”只是出现在黄金周,节前检查是查不到的。而从实际情况看,节日期间监管力量似乎反而比平时薄弱──最需要加强市场监管的时候,如果监管反倒出现真空,“黄金周价格”趁火打劫也就难免了。
黄金周是“非常时期”,客流大,消费旺,买卖多,突发情况也多;商家“宰客”有预谋,但行动是随机的,而且都是在节日期间趁火打劫,因此所谓有效的监管须落足于“节日期间”。监管部门应深入市场一线,贴近消费前沿,明查加暗访,常规巡视加“飞行突检”,围绕商品、服务的质量、价格,不放过蛛丝马迹,顺藤摸瓜,对宰客行为露头即打,让消费者过个舒心的黄金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