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非是天堂,架在黑人背脊上的天堂。”这是描述中国商人早期在南非艰苦创业史的纪实小说《含笑紫薇花》开头的话。这个天堂,充满着鲜花,同样充满着荆棘,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淘金者。
“国内卖1元,这里打火机卖7元,你要抽烟就得买呀;国内开酒楼毛利30%,这里100元能赚70元,连卖菜的一年都能赚进百万。”一位在南非待了10多年的华人说,金融危机、欧债危机对生意有影响,但比起其他国家,南非仍然是一片热土。
约翰内斯堡,中国人喜欢称其“约堡”,南非最大城市,经济中心,面积仅占南非国土面积0。1%,集聚了1/5的人口。这里也是整个非洲大陆的贸易集聚区,随着种族隔离制度的瓦解和国际制裁的结束,南非这一非洲大陆璀璨的明珠,再次成为各国投资商竞相争夺的“新大陆”。
“官方统计,约堡的中国人有30万,我估计有70万。”南非紫荆会会长芩峰华说。
钻石、黄金、矿产、市场、抢劫……每个词听来都带有浓浓的色彩,神秘而充满诱惑的南非究竟是怎样,当地的中国人还原一个真实的南非。
A》》中国实业家:请“洋打工”,抢占市场高地
记者目击:
离开约翰内斯堡市区,马路边整片整片的农田映入眼帘,南非是个农业大国。Babelegi工业园的一个工厂,机器声隆隆,白色的塑料线被编织成一个个包装网眼袋,七八个黑人妇女在机器间穿梭着。他们的老板是两个中国人。
温州人芩礼余有些腼腆,在温州、江西都有工厂的他今年刚到南非。站在芩礼余边上的孙晓栋是个南非通,说话滔滔不绝。芩礼余曾经是孙晓栋在国内的供应商,在孙晓栋的邀请下,去年将一个工厂搬到南非。
“来南非的中国人做的多是黑人生意,我们做的是白人生意,和白人竞争,需要资源整合,抱团才能保住市场份额。”孙晓栋说。
2004年,孙晓栋到南非做翻译,因为雇主的一场劳工官司,将他“扣留”在南非,边打官司,孙晓栋开始创业。
“丰收袋业”(Harvest Bag)是孙晓栋自己的品牌,生产农用塑料袋、网袋等,供应南非当地500多家农场,整个南非也就1000来个规模农场。
白人排斥中国产品,孙晓栋为了将产品销售出去,第一年他开车跑了十几万公里,嘴皮子磨破效果并不明显。“农产品包装袋被当地两家工厂垄断,一个是荷兰人开的,一个是印度人开的。”孙晓栋说,他很快说服了南非合作社一个高级业务经理,让他加入了Harvest Bag,并开始建立销售网络。
“我当时就是与狼共舞,经常去了解竞争对手的弱点,避开对方的强项。”孙晓栋回忆说,因为产品质量好价格又合理,销售很快就上去了。2008年,孙晓栋迎来转折点。印度那家公司因为内讧,势力减弱,孙晓东乘机挖了不少白人销售,并调整策略,在当地建工厂,并以“一站式”、“隔日到货”等服务抢占大额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