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中国高教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的贺信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值此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隆重召开之际,谨致热烈祝贺!并向出席会议的全体代表致以诚挚问候!向积极投身于高等教育学术研究和改革实践的同志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高等教育在解决重大全球性问题、推动人类文明向更高水平迈进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加重要。在中国从大国向强国迈进的历史征程中,高等教育关系国计民生、影响民族长远发展,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多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作为全国高等教育机构及工作者自愿组成的群众性学术团体,紧密围绕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积极组织开展重大战略问题研究,努力推动群众性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广泛开展高水平学术交流和咨询服务,在引领高等教育理念创新、繁荣群众性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加强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参与高等教育治理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已成为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和行政决策的智力源、思想库,成为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积极力量。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新的机遇、新的任务为学会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希望学会继续坚持正确的办会方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着眼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研究,推进高等教育理论创新,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体系作出新贡献。
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覆盖范围从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进一步扩大到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助学生占在校生的22%,中职国家助学金覆盖学生的90%。建立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制度,惠及482万名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20%。两年多来两次提高中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并从2010年秋季学期起,将普通高校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从原来每生每年2000元提高到3000元。
目前,我国已建立起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较为完整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基本做到了不让一个学生因经济困难而失学。
提高质量开启新征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一个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只有3.5年的人口大国,发展到人均受教育年限9.5年,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12.5年的人力资源大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正在向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目标迈进。对此,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的核心任务”,开启了从数量规模向内涵式发展的新征程。
建立质量标准和监测机制。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探索建立符合国情的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开展基础教育各学科学业质量标准制定工作,推动建立普通本科和高职高专的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加强高等学校自我评估,加强专业认证及评估,增强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适应性;在部分学科、专业开展国际评估;建立普通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发布教学质量年度报告,使高校教学状态和教学质量的监测信息化、常态化。
确立以质量为核心的政策导向。修订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突出教育与产业对接、专业和职业对接,使人才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修订《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增设与国家重大战略、产业发展和改善民生相关的学科和专业,调整优化硕士研究生培养结构。实施“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对非“985工程”学校中特色和优势突出的学科给予支持;实施“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对非“211工程”学校的国家重点学科给予支持。
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提高质量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一是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首届10597名免费师范生全部到中小学校任教,其中90%到中西部地区中小学校任教;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二是改革管理制度,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首次在中小学设置正高级职称。探索建立“国标、省考、县聘、校用”的中小学教师准入管理制度。全面落实义务教育绩效工资,同时,提高382万名离退休人员的补贴。
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要求,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和“十二五”相关行业领域以及地方重点发展规划,联合国内外创新力量,聚集创新要素和资源,建立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集聚和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产出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形成协同创新的新优势,充分发挥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重要结合点的独特作用,在国家创新发展中作出更大的贡献。
深入发展面临新挑战
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但面向未来、面对深刻变化的国内外形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教育事业还存在着许多急需破解的时代课题和新的挑战。
“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得到进一步落实,但建立教育优先发展的长效机制和制度保障的任务仍然艰巨。与过去相比,我国教育经费大大增加,但相对于新的历史条件下人民群众“上好学”的愿望和建设一流教育的目标,还存在一定差距。如何保障教育经费持续快速增长,如何建立教育优先发展的长效机制,以制度保障教育优先战略地位持续得到切实落实,成为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关键环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不断深入,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还需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结果显示,97.9%的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不断深入。但是,面对文化多元、获取信息渠道的多样化以及当代青少年个性特征日益明显的新形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素质教育不断推进,但减轻课业负担,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仍需艰苦努力。通过多年的努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校体育工作和招生考试制度等环节正在发生积极而深刻的变革。但必须看到,当前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还存在着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造成中小学生课业和心理负担过重的情况;存在着只重视考试成绩,抑制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忽视社会责任感、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培养的情况,严重滞后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要求,亟待攻克。
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但增强教育活力,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仍然是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当前,制约教育更好发展的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教育改革进入了深水区,面临着新的挑战,改革更加艰难,也更加迫切。要实现教育规划纲要“以改革推动发展,以改革提高质量,以改革增强活力”的目标任务,必须重视教育改革的系统设计和整体安排,必须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必须增强教育活力、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
举办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普及水平大幅提高,但协调各级各类教育发展仍需加强。我国虽然是发展中国家,却举办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满足了亿万适龄人口的教育需求。但要实现教育规划纲要“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体系,使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的目标,各类教育仍需要加强。
教育公平迈出很大步伐,教育质量不断提升,但城乡、区域和学校间的发展差距依然明显,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和优质资源相对短缺之间的矛盾仍很突出,以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为重点的内涵式发展越来越成为紧迫任务。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是未来十年甚至更长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两大战略任务,需要我们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