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孩子当提款机,让人顿生无奈
今年暑假,赵先生给女儿报了一个赴美的游学项目,费用3万多元。结果,女儿从大洋彼岸刚回到家没几天,发现学校又在组织新加坡游学。女儿兴奋地“通知”父母,“太好了,又可以去新加坡了,刚好接上。”
“家里不是出不起这笔钱,但女儿的态度让我觉得不是个滋味。”赵先生说,她都不问一下新加坡游学要花多少钱,父母愿不愿意让她去。
孩子把父母当提款机,甚至把长辈当提款机,这是一些家长的体会。
李小姐最近刚接待了来杭州毕业旅行的侄子,除了他,还有四个与李小姐非亲非故的女同学。从回程火车票,到酒店住宿,再到去古镇的交通,李小姐跑了几趟,一一打点好。
“我家的侄子我招待,这是理所当然的。可同学们算我哪门子亲戚,这群孩子压根没提费用的事。”李小姐再一打听,他们人人从父母这里讨来信用卡,提款花光,该享受地一样没落下。“我出钱又出力,连声谢谢都没捞着。”
老师建议:
奖励不是万能的,要让孩子了解家庭收支状况
杭高的许涛老师当了多年的班主任,他分析,现在有些家长在对孩子的消费理念上存在误区。
“有些家长认可孩子要‘富养’,生活条件好了就不愿孩子吃苦。但‘富’不是指充裕的物质生活,而是孩子情调的提升、气质的熏陶。”
他认为,如果是对孩子成长、精神的提升有帮助的,家长可以满足。“比如我接触过一个家长,他的孩子很希望以后去海外读大学,想去名校走走,如果家庭负担得起,他就很愿意出这笔费用”。但如果单纯是物质上的盲目攀比,家长就需要考虑一下,好好引导孩子。
启正中学的庄荣生老师认为,孩子读初中了,父母就应该让他对家庭收支状况有所了解了,这能帮助他建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比如,买个手机,要花掉父母多大比例的工资。孩子对这些有概念了,在向父母要东西时就会更仔细地考虑。
“孩子用钱没概念,花钱大方,还是和家长的态度很有关系。有些家长很容易满足孩子,在可买可不买的情况下,往往选择迁就孩子。而且很多家长带孩子去买东西,刷个卡就行了,孩子很难有较深印象的体会。”
庄荣生举了个例子,比如有道考小学生的常识题,一支铅笔售价0.2(),在后面填元、角、分的都有。另外。很多人习惯在逢年过节送亲戚家的孩子贵重礼物,一定程度上让孩子觉得物质来得容易。
大关中学蔡凤毛老师分析说,家长使用“奖励”方式愈来愈普遍也是一个问题:“奖励措施在一定时间段会对孩子有鼓励和刺激作用,但动不动以物质刺激,会让孩子的兴奋劲越来越少,带来正面的效应也会越来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