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中学生熊丰在现场主持
嘉宾参与讨论
年仅17岁中学生牵头诸位专家畅谈中国教育、经济的宏观走势
——中国教育的全球化发展以及如何应对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引发的教育需求
日前,教育、留学(微博)越来越受社会关注,各种教育类的会议也层出不穷。而全全由年仅17岁的中学生主办、汇集国内权威人士的专家论坛,却不常见。2012年7月20日,北京“中美教育经济专家圆桌论坛”将教育各界人士和学生集聚一堂,深刻探讨了中国教育的全球化发展以及如何应对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引发的教育需求。北京大学(微博)博士生导师、北大星光集团董事局副总裁宋再生教授与相关与会专家参与了讨论。
此次论坛由一位在美国就读高中的中国学生——熊丰主办。他在美国一所优秀的寄宿中学Loomis Chaffee读三年高中后,凭着对经济、教育等领域的浓厚兴趣,果断地决定利用一年时间在波士顿和北京两地实习并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自己在美国读中学的经历促使熊丰深刻思考中国经济如何改变了他的教育命运,教育又如何塑造人才,而人才又将如何推动经济。因此,年仅17岁的他组织并召开了这样严肃而宏观的论坛。他成功的說服了各位专家和国内的学生一起互动、探讨,希望将理想的教育理念和使命传递给更多的国内学生。
在出国留学潮掀起一股前所未有的巨浪之际,教育部门、教育界人士都在探索引发这股巨浪的原因和其即将造成的影响。教育部最近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我们出国总人数33.97万,与2010年同期相比,增长19.32%。而在这一趋势下,出国留学的低龄化更为明显。2005至2006学年,我国仅有65名中学生去美国读中学;2010至2011学年,中国有6725人到美国去读中学——5年增长了100倍。这一趋势的成因一部分是自1999年以来每年以1%的速度扩大的中国中产阶级,和快速的经济增长。就业压力和需求也是其中的牵动力。奥博仕教育的总经理兼学术总监Matthew Jaskol先生在论坛上指出,中美两国呈现的相反的就业需求,2012年4月美国大学生事业率为4%,而同期中国大学生失业率为10%。在教育出口紧缺的情况下,许多家长(微博)和学生会考虑如何使自己更具竞争力。出国则成为一个可行的选择。
同时今天置身于出国潮的学子们将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如何的影响,也是“中美教育经济专家圆桌论坛”讨论的重点议题。中国正在从以“世界工厂”为经济核心竞争力的模式向创造型经济转变。因此,在这一过程中,经济建设需要大量的国际化人才储备。现在出国潮的学生正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全国著名的语言、跨文化教育专家,华中师范大学(微博)教授,博士生导师鲁子问教授就“中国大学生应该注重培养批判性思维”做了详尽的阐述,推动中国教育的创新性发展对于中国长远人才培养和经济长足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就大家都关注的中美教育制度差异和优劣选择的问题,鲁教授认为中美教育制度有其各自存在的合理性,并非用优劣高低可以概括,中国近年来出现的“翱翔计划”等对于培养中国国际化人才的尝试和探讨极具意义。同台讨论的北大博士生导师、北大星光集团董事局副总裁宋再生教授则认为放开学生创造思维的路子,鼓励创新,这不仅体现在制度上,更体现在基础教育阶段。奥博仕教育的Matthew Jaskol先生从一名美国教育者的角度,明确指出中国基础教育的卓越成果,就这一点,中国教育的确优于美国。Matthew Jaskol先生会上介绍了中国学生在2011年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PISA)中无论在阅读和科学分项,都取得最好成绩,而且遥遥领先美国56分和73分,充分显示中国学生扎实的功底。
参与此次论坛的还有众多在校的中学生和大学生,他们有的是在筹备出国留学计划,有的表示会在国内完成学习。熊丰对记者说,“比起1000多万参加高考(微博)的学生来说,34万出国潮的学生还是很少数的。因此,留学热如何能更好地拉动教育改革,让主体学生都得到更国际化的教育,不只是今天的讨论焦点,也是一个长期的教育建设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