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坚持
年逾八旬依然每天工作8小时以上,“写文章要一篇比一篇好”
在众多学生的眼中,谷超豪是这样一位长者:“他带着大家探索、开路。种种创业之初困难的事都由谷先生做了,而在找到了一条通往金矿之路后,他就把金矿让给跟随他的年轻人去继续挖掘,自己则带着另一批年轻人去寻找另一个金矿。”
从担任苏步青教授的助教,到院系调整时转入复旦大学,谷超豪做了近60年教师,一直都是坚持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典范。他长期为本科生开数学基础课,还开设过许多专门课程,严谨的治学态度逐渐渗透到复旦数学所的每一个角落。要通过他的研究生答辩,最关键的是论文必须具备“原创性”。几十年来,谷超豪为国家输送了包括3名科学院院士、2名工程院院士在内的众多高级数学人才。他直接指导的学生中有已在国际享有盛誉的李大潜院士、陈恕行教授、洪家兴教授,有首届青年科学家奖和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穆穆等多名优秀的数学家。
虽然性格内敛平和,很少发脾气或严厉批评他人,但谷超豪那长期“思维体操”练成的明眸黑瞳,仿佛总能洞悉学生们的心思,让他们感到无形的压力。数学学院刘宪高教授至今记得他刚进复旦时,谷先生对他说的一句话:“写文章要一篇比一篇好,科研不要永远停留在同一水平上。”
谷超豪和夫人胡和生是著名的“数学家夫妻”、“院士夫妻”。结婚时,两人就约定,家务从简,节省时间用在科研、教学上。直到80多岁,谷老每天依然工作8小时以上,一支笔、一张白纸,孜孜不倦地破解难题。别人视为艰难畏途的数学领域,他从未感到枯燥,而其人生最痛苦的事,便是“文革”中不让他从事数学研究。他曾以诗自述:“人言数无味,我道味无穷。良师多启发,珍本富精蕴。解题岂一法,寻思求百通。幸得桑梓教,终生为动容。”
从少年时开始吟咏的旧体诗,虽只是“自娱自乐”,却也显示出这位大科学家的良好文学素养和浪漫人生情怀。这样智慧而“通识”的大家,今天,能有几人欤?
趣事
谷超豪从小就对数学情有独钟,那些数字和符号在他眼里美得让人着迷。小学三年级学除法,1除以3除不尽,无限循环,“0.3,‘3’上面点一点,非同小可,要想一想才能明白。”这一“点”让他从此与数学结下了缘分。
很快,谷超豪便展露出在数学方面的过人天赋。老师出了一道题:一个四边形,边长都是1,问面积是不是1。谷超豪的答案和同学们不一样:不一定,因为可以变成菱形,还可以压得很扁,这样面积就是零了。
1959年,在接受莫斯科大学校长、数学家彼得洛夫斯基热情洋溢的道贺后,向来内敛的谷超豪也开怀大笑——他在莫斯科大学的校史上创造了一个奇迹:在两年的进修后,他被破格授予物理—数学科学的博士学位,按照苏联的学位制度,研究生毕业一般只能获得副博士学位,要再工作一段时间,并有非常好的成绩,才能成为博士。
谷先生曾这样打趣自己的夫人:“每逢我做一些不太重要的工作,她就不太关心我;做重要一些的工作,她就会对我重视一些。为了得到重视,我只能做更重要的工作。”
链接谷超豪1926年5月出生在浙江省温州。1957年至1959年,莫斯科大学数学力学系学习,获物理—数学科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历任复旦大学副校长、中国科技大学校长。1994年,当选为国际高等学校科学院院士。2009年,编号为171448的小行星被命名为“谷超豪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