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每个人都在考虑一个问题,当我年老时,是不是会老无所依?
这缘起近期相关部门的几次表态——明确表示我国将对“延迟退休年龄”展开研究。虽然人社部称,不会立刻调整退休年龄,但专家认为,延迟退休将是大趋势。此外,养老金缺口、养老双轨制也频繁刺激着公众的神经。
这引发公众对养老的普遍焦虑——延迟退休会不会出现“钱还在,人没了”?甚至随着物价持续上涨,“人还在,钱没了”?
有调查结果显示,目前超过39.6%的城市居民对于自己当前或今后的养老照料问题有忧虑。
数字是枯燥的,但揭示的问题是有力的:我们的养老会不会真的出现问题?
1
养老焦虑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
2011年,有一首由农民工歌手旭日阳刚翻唱的歌曲——《春天里》突然之间红遍中国,并登上当年央视的春节晚会。不少人说,旭日阳刚版《春天里》之所以有令人感动的力量,在于发自社会下层的呐喊。
《春天里》有一句歌词令颇多人深有感触——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留在,在那时光里。这句听上去浪漫实际却充满无奈的歌词透露出一种广泛的担忧——对老无所依的焦虑。
年老,是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阶段,而能否体面的度过,却难以预料。
到了今年,这一焦虑更为广泛。近日,网络上疯狂转载这样一则帖子:“随着物价上涨,80后退休前需准备314万退休金;如果你是50岁,退休前需备好养老金116万。”这个帖子引发无数人的担忧。一位叫莫莫的网友说,辛苦一辈子,到老却不能衣食无忧,那年轻时的奋斗还有何意义?
此外,经济学家郎咸平今年4月也在博客上说,以北京为例,一个普通家庭一年的生活费是5万元,如果CPI的涨幅维持在3%的水平,那么20年后需要维持现在的生活水平,一年就需要9万元。假如现在距离退休还有20年,而退休之后还要再活20年,那么你在退休之后就需要242万元的养老金。
但有专家表示,如此计算养老成本不存在实际意义。因为虽然通货膨胀率是会一直改变的,但工资水平也会改变,人们的投资回报率也会变。网友的担忧实属多余。
计算方法是否有误暂且不谈,但谁也无法否认,养老越来越成为一个问题,不仅对劳动者,对整个社会和国家来说也是如此,对于向来向往“子孙绕膝,老有所养”的中国人来说,更是如此。
2
延迟退休钱还在,人没了?
其实,公众的养老焦虑早就存在,但在今年却引起了白热化的讨论。这源自近期官方对延迟退休年龄的几次表态。
6月27日,中国政府网发布《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纲要》,其中提到,随着人均寿命的提高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中国将研究弹性延迟领取养老金年龄的政策。
7月1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人社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何平再次提出,中国应逐步延长退休年龄,建议到2045年不论男女,退休年龄均为65岁。
事实上,在作出上述表述之前,相关部门近两年就延迟退休一事已多次试探民意。比如,今年6月5日,人社部在就社会保险关系转续问题答复网友时表示,推迟退休年龄已是一种必然趋势,人保部将适时提出弹性延迟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龄的政策建议。再如,2011年3月,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1年年会上,人社部部长尹蔚民也表示,从应对人口老龄化和长远发展来看,延迟退休年龄应该是一种选择。更早些时候,2010年10月1日起,上海开始施行“柔性退休”尝试:企业职工在自愿协商的前提下,可以延迟申办养老保险金。
然而,官方长时间多次的试探并没有强化公众的接受度,公众一边倒的反对延迟退休。人民网发起的一项调查显示,参与投票的176万网友中,有94.5%反对延迟退休。
有网友称,“2011年中国人均寿命73.5岁。我们从25岁开始工作,到65岁退休,整整缴纳40年的社保,却只能享受8年养老社保!恐怕有的人缴了一辈子社保,最终只能领取冥币了!”
这不禁让人想起小品《不差钱》中的一句台词,人生最痛苦的事,莫过于,钱还在,人没了。
面对养老,公众还存在另外一种担忧——我们的养老金够花吗?据媒体报道,截至2010年底,我国养老金个人账户缺口高达1.7万亿元,据测算,2001年到2075年间,中国养老保险收支缺口将高达9.15万亿元。
这是另外一种焦虑——人还在,钱会不会没了?
在两种焦虑下,有网友感叹,养老有风险,长寿需谨慎。
来源:
山东商报
作者:
记者 高家涛
编辑:
姜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