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 :衢州特快 > 人物 正文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林伟民:让衢州在记忆中飞扬

  2003年5月9日晚上,“非典”病毒正肆虐的时候,衢城的大街小巷突然兴起了放爆竹的风尚,坊间口耳相传,这是祛除病毒的“良方”。

  看着窗外的满城烟花,当时在市委宣传部工作的林伟民百感交集。彼时,他刚开始着手写作《衢州记忆》一书,侵华日军在衢州实施的细菌战是他列入写作提纲的内容。“人们太容易忘记历史了,当年日军投放的鼠疫、霍乱等传染病毒曾造成衢州30多万人发病,5万多人死亡,那才是真正吞噬生命的恶魔。”林伟民认为,要让今天的衢州人温故历史沧桑,他们才能更勇敢地直面当下,迎接挑战。

  42岁的林伟民现任衢州市文广局副局长,过去10年时间里,为写《衢州记忆》,他将自己关在办公室里,耗尽业余时间,翻阅衢州史籍,感悟地方往事,几乎成了一名“隐士”。在熟悉的人看来,林伟民是不善言辞的人,他没有太想讲话的欲望,更喜欢多看多听多想。但有时候,他却很爱说。这样的场景,记者就见过一次。

  不久前,省文化厅在开化召开一个全省非遗保护现场会,主持人请林伟民代表衢州市文广局致词,不想林伟民说的不是客套的官话,而是带领大家对衢州历史做了一次穿越,从史前的地壳运动、恐龙时代一直说到了衢州的南孔。以致非遗专家、马云的父亲马来发见到他时惊讶地说,自己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讲话”。

  “值得让一个普通的衢州人应该了解的历史”

  记者:我注意到,除了封面的的衢州博物馆大厅场景图,《衢州记忆》中再找不到任何图片。如此看来,这本书在当今这样一个快餐浮躁式的“读图”时代似乎有些另类,这是否与该书的定位有关?

  林伟民:或许和我所想表达的质朴理想有关。我长期在宣传文化部门工作,非常深切地感到历任市领导,都希望能够出版一本通俗易懂、文史兼备的“衢州读本”。

  这种无形的期望,让我觉得有责任去迎接这个挑战,以致这种愿望一旦产生,便常常感觉时不待我,处处感觉义不容辞,一点点渗透进我的工作坐标和思想维度,而直接触发我写作的是在北京的一段偶遇。

  2002年春天,我在北京学习期间到一家新华书店购书,不想偶遇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陈锦华,看到陈副主席亲自付钱买书,这让我深受震动,蓦然间发现“书”具有一种特别雍容的品性和尊贵的气质,也激发了我撰写衢州读本的信心与决心。

  当年秋天,我开始构思写作。初衷是想写一本《解读衢州》,当时国内也流行人文解读风潮,我也试图去用辩证的思维和科学的眼光,来审视衢州历史上那些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的故人与往事,并力求解读出本质与新意。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明显感觉自己力不从心,尚不足以胜此重任,于是主动调整定位,转到《衢州记忆》的框架中来,也就是提供值得让一个普通的衢州人应该了解的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现象。同时,希望借此抛砖引玉,引起读者深层解读,从中发现探索更多价值所在。

  具体到图文,我便想以一种全文字朴素到底的方式,寄予我的一种良好期待,希望有的人能够静下心,以他自己喜爱的方式来读这本书。毕竟,《衢州记忆》并不是一部长篇小说,每个篇章也没有内在的必然联系,读者可以从中追寻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分开读、跳跃读、随性读,不用图片,也给了读者以自由想象和飞扬的空间。“记住耻辱,比怀念辉煌要有意义得多”

  记者:衢州府城建城历史有1800多年,而目前考古已知衢州最早人类文明遗迹距今已有9000多年。漫长的历史,如何浓缩成一本30万字的书?

  林伟民:写作之初,我曾对《衢州记忆》的谋篇布局和立意创设定下三条原则。

  一是“不唯颂”。以前介绍衢州的一些历史文化著作,带有一定时期的特殊政治烙印和研究局限,注重挖掘历史文化中正面的有颂扬意义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有意甚至刻意回避了诸如战争、自然灾害等具有一定消极影响的历史,缺乏尊重历史原貌的文化气度。我想,就像人的记忆一样,衢州这座城市的记忆也应当有欢乐也会有忧愁,因此,《衢州记忆》坚持“不唯颂,只唯实”,专门以三分之一的篇章来讲述带给衢州伤痛回忆的“沧桑衢州”。非常欣慰是,衢州籍学者叶廷芳先生也抱有类似观点,他在2010年纪念圆明园罹难150周年时,撰文表示“对于一个自强的民族来说,记住耻辱,比怀念辉煌要有意义得多。”圆明园如此,乡土文化更是如此。所以恐怕读者在看到“沧桑衢州”这个篇章时,都会有所震惊,那是我们最不愿意触及也是最不能忘却的历史。

  第二个原则是“不囿史”。我觉得这部衢州读本不能简单刻板地“复制”历史,它应该有“温度”,可以让读者感知人文的温馨,辉煌的热度,当然也包括灾难的冷酷。因此我在写作中采取“史论结合”的笔法,力求将尘封的历史写成鲜活的历史,“取于史,不囿史”。

  第三个原则是“不尚华”。我在写作中,不追求豪华的构架和过于严谨的法度,在每个章节始终围绕一个预设主题展开,避免事无巨细面面俱到,抓住核心事件、关键人物和重要现象为主体,敢于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维度。比如我在每章最后,专门设置“相关导读”,串联起相关记忆。就像人的记忆,不同的事情会有的记得多,有的记得少,有的甚至忘怀。引入相关导读,写的时候就可以收放自如,也给读者拓展阅读带来便利。

  记者:在本书第一编“辉煌衢州”中,除了《古城春秋》和《南宗孔庙》外,特别推出《龙游商帮》和《流金岁月》,是什么用意?

  林伟民:“辉煌衢州”,顾名思义是值得衢州骄傲的事。明清时期,龙游商帮横空出世,与著名的徽商、晋商群雄逐鹿,跻身于中国十大商帮之列,这是衢州商业史上的极大荣耀。在外成功的商人带回家乡的是文明与开放的气息,而他们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兴建的豪宅、书院,流转的文物,刻印的古籍善本,如今都已成为珍贵的文化遗存。从这些角度说,《龙游商帮》这个章节应是衢州记忆中不可磨灭的,当然,我也在其中寄予了一些用意,希望能够引起有识之士对历史文化中经济现象的研究。

  《流金岁月》写的是革命烽火,燎原三衢的往事。从纯粹人道的角度来说,革命战争也是沧桑记忆。但这段历史所开创的时代更迭意义与过去完全不可同日而语。这个时期内的变革与斗争,是在广大人民群众思想觉醒下的理性斗争,是在一个伟大政党正确领导下的正义斗争。这个革命过程所闪烁的是人格的尊严、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尊严,所弘扬的是民生、民主以及正义思想。“绝大多数人对自己的乡土文化是知之甚少”

  记者:赵一德先生曾评价《衢州记忆》是一本“既有历史厚度,又有人文温度”的乡土读本。说到乡土,我们总觉得人们对自己的家乡应该很是熟悉,你觉得现实会是这样吗?

  林伟民:我没有专门做过这样的调查,但在我印象中,绝大多数人对自己的乡土文化是知之甚少。衢州文化人余良佐先生曾告诉我,他遇到一位衢州市区某中学的语文教师、中层领导,竟然不知衢州历史上的名人赵抃。几年前,我参加一场本地的歌手大奖赛,到了十佳晋级环节,主办方准备了本地文史知识题考量综合素质,许多选手唱功不赖,却败在了乡土文化上的不足,这其中也不乏一些教师,让人非常遗憾。

  正如赵一德先生在《衢州记忆》的序言中所说,“一个人如果不懂得回望历史、不懂得珍惜乡情、不懂得瞻望未来,不说可怕可悲的话,至少也是可叹可憾的。”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文化强国,衢州也吹响了建设文化强市的号角。在我看来,文化强市强不强,除了要建设图书馆美术馆剧院等公共文化设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外,更要构筑起当地民众认同的精神家园,也就是让人们对家乡文化有所了解。

  法国文学家雨果说过:“注入家园的每一条溪流都不再是自然之物,它的每一滴水珠都折射着文明之光。”我觉得,人的乡土情怀与血脉始终是相传相连着的,文化对人生的影响一直都存在着,只是轻与重,明显与不明显而已。文化的因子就在内心深处,如果不用一盏灯照进去,似乎也不影响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没有直接重大的影响,但深埋毕竟是一种缺憾。

  如果把地方文化比作珍珠,那么它大部分则是呈散落状的,这就需要宣传、文化、教育工作者努力,对历史脉络研究梳理,对区域文化禀赋进行分析解读,将这些乡土文化营养输送给大众,希望能够唤醒人们热爱家乡之心,激发大众建设家乡之志。

  记者:你在本书的后记中提到,梳理衢州数千年故旧时,时常会想起余绍宋、郑永禧两位乡贤前辈呕心沥血的修志往事。潜心于地方文史研究,不禁让人想起青灯黄卷下的孤独身影。你觉得行“文化”之事的人,在衢州是否会踽踽独行?

  林伟民:以一己之力尝试穿透衢州数千年时空,过程当然是艰辛的。但每每想起余绍宋、郑永禧等前辈,我便备受鼓舞。写这本书前后历时近10年,可以说整个写作过程都得益于衢州几代文史研究工作者的成果。他们是巨人,我只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一副望远镜。

  也正因接触了不少衢州本土文史研究者,才深切地感到从代际相传的角度,“文化人”并没有多少独行的感觉,很多人以不同的方式关注研究历史文化。过去,或许会感到有青黄不接的忧虑,但事实证明,这种担忧并不存在,在年轻人的群体中,还是存在潜心研究本土历史文化的爱好者。当然,作为文化部门需要有制度去激励与鼓励这样的研究。

  但是如果从文化内在的价值观引领角度去解读,许多时候,人们对文化还是没有足够的尊重。

  我曾和别人开玩笑说,《衢州记忆》出版后定价要定36.5元,连广告宣传都想好了,“每天花上一毛钱,让你了解衢州9000年”。

  其实衢州历史远远不止这个价钱,但为什么很多烟民买包30多元的烟并不心疼,但你要让他花30多元买本书,他未必会肯花。反过来讲这就是一个深层次的问题,按照西方的发展规律,当经济到了一定阶段,人们物质富裕了,其文化需求就会释放,文化消费便会激增,但我们所眼见的现实,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似乎人们还是太倾向于物质,太轻于文化。

  如果说踽踽独行的感觉,就是当下社会,人们对文化、对历史、对乡土的敬畏还远远不够,让“文化人”觉得有点孤独,有点单薄。理想的状态应该是,有专门机构去推动本土历史文化研究,成果出版了市民们会积极地购买阅读,而现实往往是地方文史研究者凭着深厚的乡土情怀和强烈的文化担当,靠自己给自己赋予前行动力。

  林伟民写《衢州记忆》历时近10年,希望提供普通衢州人应了解的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现象,并引起读者深层解读,从中发现探索更多价值所在。

[ 复制本文标题地址 ] [ 发表评论 ]  
 》相关资讯 手机看报纸 浙江手机报 订阅中
·我市迎晴热高温天气 局部气温或达38℃
·浙西大地大善如潮 衢州:“最美”缘何频频出现
·三四年的心血 20分钟就没了
·衢州2012年7月自考座位号打印通知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